来源:中童观察
文
中童传媒特约撰稿人吴磊
年,对于母婴行业来说,是巨大的变革年,疫情和奶粉新政双重影响下,进口奶粉和国产三四线奶粉品牌遭受重创。新四大粉的行业占比越来越高,已经占比接近50%!
据有关数据统计,年飞鹤营业额突破亿、君乐宝突破亿、伊利突破80亿、澳优突破80亿,行业的集中程度不断的提升。而外资奶粉在疫情的冲击下占比不断降低,甚至在外资奶粉销售的大本营一二线城市和经济发达省份,国产奶粉占比已经开始反转。
随着新四大粉通货化进程的加快,在终端母婴店顾客对国产奶粉认知加强,对品牌的认可度持续提升,单纯主推型产品越来越难以销售。
现有通货大品牌利润不足以支撑门店整体奶粉利润不断降低,奶粉还会是支撑母婴店利润的半壁江山吗?
为什么会出现新四大粉的通货化趋势加强?
奶粉行业“地震”之前,国家其实给了奶粉行业一个十分宽松的政策空间,奶粉行业发展20多年的历程其实是奶粉行业野蛮生长的历程,只要不是出现巨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国家是不会插手整个行业的发展的。
母婴行业的发展是伴随着奶粉品牌的不断发展而进步的,从品牌和产品的不断进步,推动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从历史周期看,圣元、贝因美、雀巢、伊利、雅士利、多美滋、惠氏、飞鹤等都曾经当过中国奶粉市场的品牌一哥。但是可以看出来,做过奶粉老大地位的企业很多,基本都是各领风骚三至五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最重要的原因是,母婴门店会主动换掉已经通货化的品牌,选择新兴高毛利品牌作为门店利润支撑。大品牌只是作为门店形象支撑,而如果有一天所谓的大品牌连门店形象都支撑不起来了,就会被取代。
从行业需要看,母婴店不低于50%的利润来源来自于奶粉品类,母婴行业前些年的高速扩张对产品利润十分的依赖,但是随着品牌的发展,母婴行业进入饱和期。
而企业做大以后,资本对利润的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