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国乳企格局
TUhjnbcbe - 2024/9/9 23:18:00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丨BT财经,作者

庆秋

中国乳业赛道再起风云。

0年以来,已有十余家乳企扎堆披露上市计划,谋求加速融资、扩张规模、实现突围。这背后是中国乳业正在加速资本化。

妙可蓝多10月10日公告,蒙牛乳业拟发起部分要约收购。而蒙牛此前已通过定增、增持成为妙可蓝多控股股东,如今发起要约,加码并购之意跃然纸上。

除了蒙牛,伊利股份、君乐宝、光明乳业、中国飞鹤等乳业巨头均在加速并购运作,运作范围涵盖从上游奶源控制到下游渠道扩充,再到细分品类创新等各个方面。

近期,中国30余家上市乳企均已披露年中业绩。总体来看,0年上半年,国内乳品行业集中度仍在不断提升,蒙牛和伊利作为第一梯队保持着巨大优势,但也露出了一些危机苗头;而中小乳企业绩和利润承压较大,还在苦苦突围中。

中小乳企能否实现对巨头的反超?中国乳业赛道格局会发生改变吗?

液奶巨头增速放缓

一直以来,伊利与蒙牛被公认为中国乳业的两大寡头。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01年,伊利和蒙牛的市占率分别为3%、0%,合计为43%,几乎占了半壁江山。而位列第三、四、五名的光明、君乐宝和飞鹤加起来才13%。

但如今,双雄称霸的局面在逐渐发生一些变化。

0上半年,伊利实现总营收.63亿元,蒙牛则实现总营收.3亿元,比伊利少了.41亿元,差距已从01年的5%进一步拉开至33%。增速上,伊利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31%,而蒙牛同比上升仅有4%。产能上,截止0年6月30日,伊利现有年产能为万吨,蒙牛为万吨。市值上,截至9月30日收盘,伊利总市值为.5亿元,蒙牛总市值为.4亿元,伊利几乎是蒙牛的两倍,领先超千亿元。

若未来增速不再提高,蒙牛与伊利的差距或将越来越大,中国乳业“一超多强”格局会愈发明显。

细分来看,两大巨头的营收业务主要分为液体乳(牛奶+酸奶)、奶粉及奶制品、冷饮以及其他。其中,液体乳业务都是各自最大的营收来源,伊利的液体乳业务营收占比将近七成,蒙牛占比则高达80%以上。

中报显示,伊利的液体乳业务实现营收48.9亿元,同比增长1.14%,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提高了0.1个百分点。蒙牛的液体乳业务营收则为.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也仅微增了0.6%。

可以看到,这两家的液态奶业务虽然依旧稳居行业前二,但是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伊利手握00亿级明星单品金典、安慕希、伊利纯牛奶,以及亿级大单品优酸乳、10亿级单品舒化奶、谷粒多、QQ星等。其中,安慕希在酸奶市场份额达65%,稳居品类第一;金典作为有机品类白奶第一品牌,市场份额也保持行业第一。

强品环绕,似乎“有恃无恐”,但分析历年财报可知,伊利液体乳业务的毛利率一直是三大业务中最低的,近年来一直维持在35%左右,但01年却降到了30%以下,仅为8.33%。

对于蒙牛而言,则有特仑苏、纯甄、真果粒、优益C等明星产品与伊利对垒,其中特仑苏为全球乳业最大单品,在蒙牛众多产品中销量贡献第一、市场份额第一。

蒙牛虽未在财报中公布液体乳业务的毛利率,但从其高达八成以上的营收占比可以推测出,整体毛利率主要由液体乳业务所决定。财报数据显示,蒙牛毛利率也在01年出现了下滑,可见其液体乳业务也遇到了发展瓶颈。

伊利表示,05年至06年有望提前实现原计划“05年全球乳业前三、年全球乳业第一”的战略目标。但在目前总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速双双放缓的情况下,伊利若能如愿,或许更多的功劳要归于竞争对手的平庸表现。

图:伊利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增长

伊利蒙牛多线厮杀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营收偏科往往意味着较大的市场风险,一旦支柱业务增长乏力,将会对业绩造成巨大波动。蒙牛便是如此急,过于依赖液体乳这单一业务。

相比之下,伊利近年来在液体乳之外的多项业务上的表现要优异得多。

数据显示,0上半年,伊利奶粉及奶制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71亿元,同比增长58.8%。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增速位居行业第一,零售额份额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5个百分点;成人奶粉稳居细分市场第一,市场零售额份额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个百分点。此外,伊利还在加速母婴渠道布局,报告期内母婴渠道增长幅度超30%,保持行业第一。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年-01年,伊利的奶粉及奶制品业务毛利率也呈逐年下降态势,01年跌破40%。0年是否会有所回升呢?

今年3月,伊利收购了澳优乳业,旗下拥有佳贝艾特和海普诺凯两大王牌产品,但西南证券等多家券商机构认为澳优并表后,会拉高其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从而拉低伊利0年财报的盈利水平。

而蒙牛却在奶粉业务表现很一般,自身并无奶粉业务线,主要靠持有了港股雅士利国际约51%的股份以及收购了澳洲奶粉品牌贝拉米,而雅士利国际0上半年只录得18.9亿元的营收,加上贝拉米的贡献,蒙牛奶粉线的总营收18.94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5.47亿元萎缩了5.88%,整体营收占比仅为4%,为各大业务线最低。

为此,蒙牛有了想要私有化要约雅士利国际的念头。但是雅士利国际在0年业绩表现不佳,营收同比下降1.53%,归母净亏损达1.59亿元,增幅高达.9%。对于蒙牛来讲,雅士利国际注定是一个要填补的亏空,能否在蒙牛手中实现扭亏为盈,成为蒙牛的新增长极线,还有待观察。

不过,在奶酪业务上,蒙牛稍微扳回一局——在以奶酪为主的其他业务方面,蒙牛凭借旗下奶酪赛道龙头妙可蓝多实现收入.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9.1亿元,暴涨.4%,奶酪品类及儿童奶酪棒单品全国市占率第一。相比之下,伊利的奶酪业务40%的增长有些逊色了。

最后,冷饮方面,伊利依旧比蒙牛表现突出,不仅连续8年蝉联中国冷饮销量榜首,0上半年就已完成全年目标,收入7.95亿元,同比增长31.71%,增速行业第一,其中巧乐兹系列销售收入增速高达33.31%,成为冰淇淋第一品牌。蒙牛旗下随变、绿色心情、冰+、蒂兰圣雪等品牌虽然保持着稳定增长,但营收只有39.04亿元,约为伊利的一半,同比增速9.9%。

腰部地方乳企之困

在伊利与蒙牛两大巨头厮杀的战场上,难觅其他玩家身影,因为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之内。

有媒体总结过0年前三季度上市乳企总市值排行榜,可以看到,伊利与蒙牛都是千亿元级别,排名第三的中国飞鹤市值则直接断层至-亿元,妙可蓝多和光明乳业为亿元级,新乳业和澳优则在0第三季度掉出了百亿元梯队。

这些腰部乳企,要么业务过于单一,撑不起更大的盘子,如飞鹤主营奶粉、妙可蓝多主营奶酪;要么困于区域,难有伊利蒙牛辐射全国的能量。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市值位列第八的三元股份,作为北京地区乳业的扛把子,曾生产出了国内第一杯工业化生产的酸奶、第一块奶酪、第一盒早餐奶,一度与伊利、蒙牛比肩,如今却被拉开了不小的差距。

0年上半年,三元股份的总营收为4.6亿元,不仅连伊利贡献最少的冷饮业务线都比不上,还较去年同期的45.65亿元减少了6.64%。归母扣非净利润更是跌破亿元大关,为万元,较去年同期的.05亿元同比减少56.05%。对比近年来提出的“05年营收亿元,扣非后净利润4.亿元”的目标,着实有些遥远。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亿元,比去年同期的4.44亿大幅减少了77.44%;毛利率方面,报告期内为6.85%,比去年同期9.55%下降了.7个百分点。此外,公司加工企业实际产能仅为3万吨,与伊利蒙牛千万吨不可同日而语。

其中,液态奶作为三元主业,早已陷入疲态,近四个财年的毛利率分别为9.7%、9.0%、16.84%、0.13%,呈下降趋势。0上半年液态奶贡献营收3.7亿元,同比涨幅仅有3.5%。

对于三元而言,营收和利润增长乏力的背后,是走不出北京地区的苦恼。

财报显示,-01年,三元在北京地区的营收分别占其总营收的49.15%、51.81%、56.83%,呈稳步上升趋势。0上半年,北京地区合同收入达5.71亿元,其他地区则为16.9亿元,各自占比分别为60.3%和39.7%。可以看到,北京地区的营收占比还在进一步提升。

在线上渠道,三元的表现也未能尽如人意,年至01年,电商贡献的主营收入分别为5.1亿元、8.19亿元、10.05亿元,总营收占比分别为6.3%、11.%、13.%,稳定增长。但在0上半年报告期内,电商分部收入4.41亿元,占比又跌落至10.4%。

三元如此不温不火的发展态势,难以吸引资本市场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乳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