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路过小学,看到小朋友在操场上玩。看到跳皮筋,不过唱得顺口溜,不一样了。
忍不住回忆起来,我的童年。
坐在小学附近的台阶上,胡思乱想着。
如果回到童年,我玩超级玛丽还能过到几关?我还会为集不齐方便面包里的“旋风卡”而眼谗吗?如果回到童年,我一定多买几包酸梅粉,直接都灌到嘴里吃。还有,要买一大把泡泡糖,一直嚼到上床睡觉。如果回到童年,跳皮筋、跳格子、打沙包。。。。。。然后,吃一根五毛钱的雪糕——奢侈!
可是,童年回不去了。
超级玛丽我连一关也过不去了,也不希罕什么卡片了。至于酸梅粉还是泡泡糖,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它们了。
倒是雪糕,我还是能常看见,也常吃了。只是现在的雪糕最低也二块钱一根了。
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炎炎夏日,每天能吃一根冰棍,也算是件奢侈的享受。
那时候,不要说谁家有钱没钱,日子基本上都差不多。一般都是住平房,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淡的生活。因为家底一般,家家户户的孩子们在学校里基本就没有什么零花钱,只是富裕一点家庭才给上学的孩子一毛或者两毛零花钱。
自然,女生之间的友谊除了体现在一起去厕所外,便是体现在请对方吃根冰棍了。
直到现在,我都清楚记得,走进校园的时候,看到娜娜(我一年级的同桌)手里攥着一毛钱,冲我招手,问我要不要吃冰棍的情形。
后来,我们俩发现在我家附近有那么一户人家是做冰根和冰砖的。
冰棍一根是5分钱,批发价是一毛钱三根。冰砖批发价是八分钱一根,零售价是一毛钱一根。
冰棍很小,造型有些像视频里讲的“一头大一头小”;冰砖则是长方形的,造型略有些像砌墙的红砖,只是比砖头是小很多——都是白水里加点色素和糖(精)倒入模具中放到冷库里冻成的。
我站在那户人家的窗口,踮着脚把钱递进去,接过三根粉、白、黄的冰棍,我和娜娜相互喂着对方吃冰棍。
那时候,友谊像我们俩友谊像手里的那根白水冰棍一样。
三年级的时候,冰棍基本被淘汰了。夏天的“主流”是雪糕、汽水、冰砖。雪糕最初是3毛钱;汽水最初也是三毛钱,后来涨到了五毛钱;冰砖从一毛钱涨到一毛五,后来没两年便退出了“历史舞台”——伊利、蒙牛近年来推出的老冰棍系列,造型更接近我小时候的冰砖,只是略小了些。
另外,小学时候提到雪糕,并不是伊利和蒙牛,而是海拉尔雪糕!
那白花花的奶油雪糕,味道极好。纯纯的牛奶味和着冰的凉意,又香又甜,咬上一口,那滋味,用现在的时髦广告语来说是“只融在口”。总之,能每天吃上一根海拉尔雪糕,那是幼年我的人生追求。
慢慢就是伊利一代和二代雪糕成为了主流。
现在的话,各种雪糕和冰饮花样繁多。站在冰柜前,往往不知道自己选择什么?其实挺怀念吃冰棍的那个年代,那时候交朋友特别简单,那时候的理想特别执着....5分钱冰棍的年代,是我们这个年龄段永不磨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