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一个包装盒卡中国乳企业脖子不养一头牛,
TUhjnbcbe - 2024/7/29 17:45:00

这家企业有多牛?不养一头牛,却让“草原双雄”为它打工,还一度被称作“乳业战场背后的军火商”,这个靠一个包装盒就能卡中国乳企业脖子的,到底是何方神圣?

中国乳企背后隐形赢家

新消费的火热造福了一批又一批新老企业,伊利以.95亿元的营收成为亚洲第一家千亿级乳企,净利润再创新高,更定下中长期战略目标:“年进入全球乳业前三、年实现全球乳业第一”;蒙牛乳业也表现不俗,营收.亿元,旗下的超级品牌特仑苏,成为我国乳品行业首个亿级的单品。

市场竞争太激烈,头部又是几家大公司,这时候就有一家公司站出来了:让他们去抢地盘、分市场,我来享受整个市场的利润。

只是因为它抓住了我们长期忽略的重要“技术”,就能坐收渔翁之利,这家公司就是位列外企强的瑞典利乐公司。

你注意过吗?我们常喝地果汁、牛奶包装盒侧面有个小标签——TetraPak,这就是利乐包,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我国95%的牛奶纸包装都是来自利乐这一家。

而利乐的成功,是典型的的技术创造奇迹的教科书范本。

早期牛奶大都是用玻璃瓶装的,所以保质期很短暂,这也让零售之路举步维艰。

年利乐的创始人鲁本·罗辛发明了一个“正四面体”的纸袋子,还拿到了专利,不过,没有很快投入市场,鲁本·罗辛立志做出完美的饮料灌装线,来吸引更多饮料商们。

经过近20年的打磨,年,无菌加工及包装技术终于研究成功,利乐第一条灌装线也正式投入生产,利乐以一己之力,推动了整个饮料消费品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帮助行业找到金矿的同时,利乐也顺利成了“卖铲子”角色,赚得盆满钵满。

年,利乐包进入中国市场,开始蛰伏。要注意的是,利乐不仅仅是一个做包装的,更是改变中国乳业格局的幕后推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牛奶市场一片混沌,那时候冰箱还没普及,主要以需要加热的桶装鲜奶和传统玻璃瓶灌装为主,保质期只有1天。

90年代中期,当时内蒙古草原的一家名叫伊利的小乳企正为企业扩张问题犯难,掌门人郑俊怀在一次南方考察中偶然发现了利乐,利乐可以解决伊利最为棘手的牛奶保存期限问题,而利乐也看到中国乳业市场旺盛的需求,两家企业一拍即合,开始了常温奶市场的征战之旅。

年,另立门户的牛根生,也引入了利乐枕生产线,利乐更是将价值千万的设备以半卖半送的方式给了蒙牛,可谓渊源深厚。

此后,两大乳企凭借常温奶跨越长江,成长为中国乳业两大巨头,开启了乳业的“黄金十年”。

利乐的合作方式是让乳企先支付20%,一次性买断灌装设备,剩余80%的款项则在购买灌装耗材中消化。

后来,合作方式又进化为“买纸送机”的模式,利乐给乳企免费提供价值千万的灌装机,乳企买利乐的包装耗材,“捆绑销售”攫取利润。

当然,利乐的利润并非凭空而来,据报道,利乐拥有超过0多项的技术专利,除了密封技术,利乐的存储技术也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在行业中几乎占据了垄断地位。

至今,利乐在中国常温奶包装市场仍拥有超过70%的份额。每10罐软饮的纸质包装中,就有8罐是用的利乐提供的生产线和包装材料生产。

随着市场发展,国内乳企也发现了对利乐的依赖性过高的事实,国内包材市场的康美、纷美、碧海等纷纷顺势崛起,如今虽然大企业多数还是用利乐包,但也开始分散风险,比如蒙牛同时与利乐、康美、纷美三家合作,像蒙牛旗下特仑苏用的就是纷美包。

利乐的技术封锁正在被我们一步一步瓦解中,任重且道远,教训也是刻骨铭心的。不是只有光刻机、芯片才需要技术创新,衣食住行小到圆珠笔芯,大到车辆住房都需要植根本源,以创新驱动产品力升级。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包装盒卡中国乳企业脖子不养一头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