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的朋友经常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持有的股票利润持续增长但股价却一路萎靡,我们勤奋钻研,在几年前就将公司未来几年的利润都预估了出来,结果也如所估,相差不大,只是股价的走势脱离了预想,估价却跌跌不休,一度怀疑自己计算时不时错误的,不然为何利润持续增长但是股价一直不表现呢?
当时我就在想,如果他投资的是一家符合条件的白酒公司,可能并不会这样,之所以这样说,是想在此牵出一个底层逻辑的问题,这也是我过去,包括很多人都掉进其中的一个陷阱:预估到了利润增长,但却没得到股价上涨的回报。
这里事实上就牵扯出这样一个问题:利润增长是否意味着股价上涨,答案是否定的。
关于其中的原因,第一种,那就是价值消耗型企业,说白了,你家后院的煤矿是一定的,你卖的越快,利润增长越快,你的未来剩余煤矿就会越少,内在价值也就越低,股价长期也就跟随其下跌,这个逻辑清晰透明,都能够理解。当然,这只是一个底层的思维定式,在一些变量发生变化时,也会打破这个模型。
比如说,煤价上涨,虽然剩余煤矿越来越少,假如剩余50个亿的煤矿价值,你的市值也从亿跌到了50亿,如果一切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你的股价会继续跟随剩余煤矿价值的减少而下跌,但如果突然之间,煤矿价格由于市场紧俏而暴涨10倍呢,无疑,你的剩余煤矿价值也会暴增,股价必然也会跟随其上涨,这是价值消耗模型下,“困境”反转的因子之一,像中远海控在底层逻辑上,就具备这样的特征,它的特点是对未来价格的预判难度比较大。
那有除此之外,还没有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这样一家企业内在价值反转呢?要分析这个问题,咱们需要站在实业思维的角度去考虑,还有一种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资金再投资。
说白了,你在疯狂卖出自家煤矿的同时,在这段时期之内,兜里也进了越来越多的银子,你没有将其进行分红或消费掉,而是用兜里的50亿买入了更为划算的内在开采价值远大于50亿的煤矿,或者说买入了一家质地非常好的另一门生意,就像老巴投资伯克希尔纺织厂一样,虽然纺织厂亏损,但他却用公司账上的资金买入了更好的生意,是一个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这家煤炭公司的内在价值将会得到重塑,会打破原有的价值消耗型这种生意模式。
这是利润增长但股价不涨的第一种底层逻辑:价值消耗型生意模式,且没有导致反转的因子出现。
除此之外,我重点要说的是第二种:剩余资金再投资。
应该说,剩余价值再投资是一个非常难以判断的价值变化类型,就是公司把赚的钱又进一步投资到新的项目上,由此像个资本机器一样周而循环,按理说这是个好事,咱们把钱给公司,就是让它钱生钱的呀,但其中的风险也一样很大。
我先说个我经历过的一件事。
朋友是卖电子配件设备的,初期碰上市场红利期,先发优势的他赚了有二十万,尝到甜头后,把20万再次批发售卖,又赚了几十万,短短几年越做越大,为了充分利用资金,也为了不错过这个风口,朋友将赚来的钱都投在了批发货物上面,还特意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生产端,但好景不长,电子设备更新换代太快,智能手机的出现让它的存货以及工厂都变成了废铁,仓库里堆满了过期的万能充、低配耳机以及过时的显卡、台式显示器等。这就是他最后一次所有剩余资金再投资之后的产物——它们都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废铜烂铁。
这件事带给我很大的启发,因为它时刻让我警惕和思考:企业的再投入最终会变成什么留存下来,如果留存下来的这个东西被时代所淘汰,那注定是所有的复利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事实上,很多企业都是如此,就像芒格所说的:“你瞧,那一堆废铁就是我们的再投资”。
如果把朋友的生意发展史,编织成可以上市的股票k线,那不难想象,在最初几年想必一定是只大牛股,因为剩余资金再投资的收益太棒了,简直是一个复利机器,我想如此靓丽的财报数字足以洗脑无数的投资者,让他们疯狂跟进,但最终呢?他们交给公司的银子,被换成一茬茬的电子设备,然后终于变成了永远卖不出去的存货,这就是下场,股价也会从大牛沦落至退市。
而资本市场通常都会提前反应,所以就会出现开篇咱们所谈的那种现象:利润持续增长但股价却持续萎靡,因为资本市场的一部分人似乎已经在担心,当前漂亮的再投资下将会变成怎样一个不确定性的“废铜烂铁”。
每当我看到那些长期利润不断增长,但股价却持续萎靡的企业时,我总是充满好奇,用自己的底层逻辑思维去监测其中的风险因子,我总会反复思考:这家公司不断再投资的结果是剩下一堆什么东西。
如果是一家养猪公司,那他剩余再投资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猪仔,越来越低的成本……无疑,猪仔不像电子设备会过时,咱们国内一年吃掉六亿头猪,企业越来越多的猪仔不会像某些卖不掉的存货,越来越低的成本也会保证企业的再投资进度,这是我在很多年之前就思考的一个问题,也算是一家企业剩余再投资的终极走向问题。
如果是一家金融企业呢?企业每年的利润增多就一定是好事吗?未必,有可能这种利润的增加,是以违规操作和不合理的衍生品为代价呢?
比如所罗门,滚雪球这本书中充分阐述了这样一家金融企业,通过高杠杆衍生品业务以及高管违规操作,让所罗门“发展”壮大,同时又因此而让其失去政府这个重要的客户,进而濒临倒闭,如果一家金融企业的再投资是高杠杆的衍生品,以及以企业文化的破坏为代价,那这种再投资在底层逻辑上就注定了走不通,因为很简单,企业再投资的钱最终会变成再也收不回的坏账或不良资产,就像朋友的那一批过时的存货一样,这是从定性角度就可以判断的一个问题。
中国华融就不就是典型案例吗,前期激进的经营,加上董事长的各种贪污受贿,使得企业的再投入进入的只是一些未来的不良资产,如今坏账计提,亏损一千多亿,这就是当时企业再投入的终极结果。
这就如同你把每个月工资余额都买入年化收益在10%的不靠谱理财产品一样,每年你都在财务本上记录下你的收益10%,但最终,人去楼空你财务本上的“应收”,全都变成坏账。
作为一名投资者,我们不得不思考企业的再投资最终会变成什么,亦或是落化成多少内在价值,它甚至需要咱们从实业经历中去体会这其中的智慧。
什么样的再投入才能支撑企业的内在价值,对白酒企业及有些消费企业而言,无疑,对品牌力、产品力、文化力上的再投入是一个聪明企业优先考虑的,它是很难逆转的雪球,属于第一梯队,其次才是销售力、产能,渠道力,如果没有了第一梯队上的再投入,那任凭你在第二梯队投入多么大,最终你的内在价值还是很难有一个质的提升,相反会因为第一梯队中的某个因子风险,让一家企业价值毁灭。
众所周知,可口可乐的工厂如果一夜被烧光,它第二天就可以建起来,而不会影响其内在价值,但如若其发生严重事件,品牌在一夜之间遭受严重损害,其它一切也将会荡然无存,渠道、产品等可能都将不复存在。
反之亦然,服装企业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如今很多国外的品牌服装企业,它们一旦涉及辱华事件,其在国内的这块价值会锐减为0,其他所有的渠道、存货等都成为无用的废品摆设,他们所有的在国内的再投资将化为乌有。
这一点也说明,企业的再投资,也需要有一定的护城河保护它的剩余成果,有些企业在再投资过程中,会因为某些突发情况或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其之前积攒的所有投资成果化为灰烬,这一点是不得不防的。
相反,有些企业通过改变再投资的方向,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品牌价值,从而带动其他维度的连环拉动。
比如在此次河南汛灾中,鸿星尔克的捐款行为大大提升了其企业品牌形象及价值,其销售量大幅提升,存货立马变黄金,无数服装经销商变身为其销售商,对于企业而言,所有的捐助在本质上都是一次“再投资”,在资金有限时,将这笔钱投资到第二梯队,还是第一梯队,是一个重要的选择,无疑,那些聪明的企业会优先考虑第一梯队再投资,如此滚动起来的再投资成果是服装企业的灵魂——品牌力,而我发现很多二流的企业则将再投资的重心,放在扩产、扩渠道上面,不是说他们不重要,而是一个企业战略重心的问题,总之,在这个行业,品牌力在长期对企业内在价值的撬动力度要更大,当知道这一点时,我们就能从定性的角度去看待一家服装企业的再投资的方向。
这跟之前的白酒企业是一个道理,试问,白酒企业从内在价值角度去看,滚动的难道是渠道和窖池数量吗?事实上,虽然它们缺一不可,但其比重并不大,一个白酒企业的内在价值,是它在第一梯队上的价值来拉动,尤其是品牌力,由此,过去那些将再投资放在不断扩张窖池上的白酒企业,如今过的又如何,那些将再投入重心放在品牌力上的企业,过的又如何。
相反,对于有些消费品企业,恰恰是他们不停断的广告营销,才使得他们的品牌力永远保持在用户心智中,这在本质上算是一笔心智维持费,这种无形的东西恰恰是企业的真正内在价值,也是其他所有维度的核心,企业那些看似打水漂的广告费用,实则很好的将再投资的成果保留了下来(伊利,蒙牛就是如此)
但要真正拿捏好这一点,也不容易,用老巴的话来说:拿2块钱的投入来换取1块钱的增速,谁知道明天又能换来什么,而事实上,这就是很多企业所面临的再投入的问题。
比如某企业,为了获得更快的增长,投入1个亿推广销售费用,但只换来0万的销售增长,大家伙都知道,它之所以前期会有这种不成比例的高投入,无非是想在培育用户之后,后期稳定期,低投入能获取高销售,就像前期拼多多,通过高补贴,将用户从阿里京东等上面截流,后期等用户在平台养成购物习惯,后期的推广费用就会降低很多,包括很多教培行业,前期大规模广告轰炸,可能只换回不到一半的营收增长,但它们的目的不是当下,而是后期用户可以低成本续接,如此成本在长期是分摊的。
但恰恰最大的问题也隐藏在这里,要知道,企业当下的高投入是已经花出去的真金白银,而未来至于能不能实现低成本用户沉淀,谁又能保证呢?这样的反面案例比比皆是。
之所以会失败,原因无非是,当你撤去疯狂的广告投入后,用户是否还会追随你的产品,要知道,在疯狂的销售费用投入下,有些用户的确会因为好奇或受到刺激,而使用你的产品,但你的优惠促销政策一撤去,用户立马转头他真正喜欢的产品,除非你的产品真的很不错,可以有效截流大量的用户。
比如就像之前的iphone,初期高昂的销售费用,换来的是后期用户的高沉淀,而有些教培企业,虽然通过广告宣传以超低价来吸引用户,但事实上由于教学质量差劲,一旦超低价撤去,用户转头就走,你后续的几千一节的课根本无法打动他们,如果看到了这点,那对企业的再投入方向,就会更清晰。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对企业进行测验,像茅五泸,即便降低推广费用,短期也不会影响其销量,这就代表前期对品牌力上的再投入是取得成效的,所有低成本下的躺赚都是企业前期用户沉淀的结果。
由此,好的再投资模式,是当下投入一块钱可以立马赚取超过1块钱的生意,比如有些生意在增长期间,投入1个亿的推广费用,可以赚取超过1个亿的利润,跟“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相比,这是正在进行的“手中一鸟可赚林中双鸟”,现在投现在赚,这是资本市场最喜欢的一种状态,它要远好过“今年投明天不一定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