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案例:美国教授,为什么没有人情味?
多年前,两位学生告诉我有关美国教授的故事A同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大四上学期,申请研究生。我挑了一门大二的课,成绩比较好(A-)。我发邮件请他写推荐信,没想到被拒绝了:很抱歉,我们在课堂和officehour(教授设定的办公室接待学生时段)没有学术方面的沟通,对你不够了解。除了证明成绩之外,我无法提供对你申请有利的细节和判断。而成绩,在成绩单上已经有了。建议你找别的教授,Goodluck!A同学:说到这门课的成绩,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都很好,本来应该拿A的,课堂参与分扣了一大半。施老师:其实,你只要做到课堂发言,几乎所有教授都乐意为你提供推荐信的。B同学,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微观经济学期末考试,我感觉不大好,就去找教授。教授说,我的总评成绩是57分,需要后面重修。我说,“平时成绩可以调一下的吧,反正是主观的”。他说,“不能调,因为你在课上没有发言”。洋人没有人情味,他还收过我的礼呢。在中国不可能这样吧?施老师:你送的什么礼?B同学:我送了两盒茶叶和几件丝织品,教授问过价格之后,拿了一条丝巾。施老师:为什么只挑了一条丝巾呢?超过一定额度(不同学校的规定不一样),就是受贿了。洋人喜欢这些中国产品,洋人也讲人情世故,所以他适度收了你的礼。就事论事,课堂不发言,确实很难让美国教授接受。02中国学生,为什么这么安静?
在欧美大学的课堂上,中国留学生永远是最安静的群体。无论教授怎么鼓励课堂发言,都不会改变。我听懂了就行,没必要说出来,免得别人说我显摆。我没听懂,但是不好意思说出来。课下再看书吧,如果看不懂就问同学。没想清楚就说出自己的看法,很傻很肤浅。从小,父母和老师就告诫我:确保答案正确,再讲出来。我相信我的答案是对的,同学(老师)的是错的,但我不好意思说出来。以上这些原因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文化。多数中国人的底层文化是儒家思想。在文明的长河中,儒家思想对凝聚中华民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社会,其消极的一面不可忽视。儒家文化强调等级制,强调尊重权威和长者。无论知识学习还是为人处事,都有前辈权威给出的标准答案。在学校,老师代表着权威,因此,学生只需要坐在讲台下听讲。在单位,领导代表着权威,因此,执行上级的指令就行。中国学生多数性格内向,不愿意展露内心想法,因为儒家文化崇尚不苟言笑、四平八稳、韬光养晦,不赞赏甚至厌恶那些话多的人。“君子贵讷于言而敏于行”、“沉默是金”、“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祸从口出”、“言多必失”……翻开字典,能找到无数诸如此类的成语。面子就是一把钥匙,用它能打开那只藏有中国人诸多最重要性格的密码箱。少说话,也是为了少犯错误、少丢面子。清朝末期,来华美国传教士明恩溥根据自己对中国人的观察,写了《中国人的气质》,开篇第一章就是“面子”。百年后的今天,面子,可能依然是中国人性格中最重要的成分。03美国教育,为什么强调学生参与
西方学校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互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辩论式学习法。在幼儿园,要给小朋友讲故事;上了小学,不仅要求课堂发言,还开始独立写开放式(没有标准答案)的论文。特别在美国的大学,许多教授仅仅充当主持人的“角色”,不给出标准答案,引导学生互相辩论、讨论。听、说、读、写是四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其中听和读是被动式(输入)学习,说和写是主动式(输出)学习。两种模式,哪一个学习效果好呢?世上最好的学习法——费曼学习法,强调的是主动输出,是讲给别人听,让别人听懂就说明自己真正懂了。爱因斯坦也说过类似的话:“如果老师讲课学生听不懂,那就是老师自己没搞懂”。除此之外,美国教授强调学生参与,也有两点“私心”:一、获得学生的反馈学生们有没有掌握知识点?学习效果如何?如果学生课堂不发言,教授就只能通过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来判断。但是,表情有可能会误导,而语言表达更为直接、精确。二、促进自己的教学俗话说,教学相长。学生们的课堂发言,是在为教授“输血”,从中可以不断收获新的案例、更好的教学方式,甚至更正授课中的一些错误。我在大学执教研究生课程20年,对此深有体会。理解了以上两点,你就会放心大胆地课堂发言,甚至和教授辩论。04机会,都是说出来的
我最大的特点是话多,不管是面对学生时代的教授,事务所的同事,还是做教授以后的学生,我有什么想法总是马上说出来。灵感稍纵即逝,不说出来就可能被忘掉;不成熟的想法,经过对方的反馈,就会变得成熟。因为话多,我的机会比别人多。学生时代,教授们都记住了我,给了我实习、就业等等机会。在南加州大学读书期间,有一次我和马清运先生约谈。简单寒暄之后,他一上来就讲了这番话。马清运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年全球三大“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他参与过年北京奥运会、年上海世博会、北京央视大厦、迪士尼上海项目等项目。购买专栏解锁剩余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