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之光”,现在已经成为绑架消费者的一把凶猛镰刀。
许多企业都自诩为“国货之光”,高举着民族品牌、国潮品牌的旗帜,来对消费者进行道德绑架。在网上还流传着一些很极端的言论:“买特斯拉,就是卖国”、“买苹果,就是崇洋媚外”、“买丰田就是精日”。
在这些极端言论的反面则是,“爱国,就要买华为”、“爱国,就要买比亚迪”、“爱国,就要坚决支持国产”。就连上汽集团,因为拒绝华为灵*,就被打为“买办集团”。
这是一种非常疯狂而又偏执的网络舆论。上汽集团是正儿八经的大国企,在合资国策的基础之上,与德国大众、美国通用进行合资建厂,和东风、广汽、长安以及北汽的合资建厂在*策上具有一致性。
这些国营车企虽然创新性不足,但是,他们为中国培育出了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和数以千万计的汽车产业工人。有了完备的汽车产业链和庞大而廉价的汽车产业工人后,中国才孵化出了长城、吉利、比亚迪等民营车企。
如果仅仅因为上汽拒绝华为,选择英伟达,就给上汽扣上“买办”的帽子,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狭隘的民族情绪。
就算上汽走的是合资的路子,它也是一家国营汽车集团,它赚到的利润终究是要上缴国库的。但民营车企就不同了,他们为什么热衷于强调自己民族品牌的身份?因为可以用民族品牌去与广大消费者产生最大的共情,从而对消费者实施道德绑架,提高自家产品的销量。
相反,国营大厂却很少打爱国牌。我们常常听说,中国联想、中国李宁、中国安踏、中国华为、中国比亚迪等,但是你经常听说“中国伊利”、“中国蒙牛”、“中国长安”、“中国东风”、“中国格力”或者“中国茅台”了吗?
在爱国营销上,国营大厂同样远远落后于民营企业。
队长不想制造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对立。队长想强调的是,爱不爱国,不需要刻意标榜,也不需要道德绑架,更不是简单地非此即彼。
买外国品牌就是卖国,买中国品牌就是爱国。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我要坚决反对这种狭隘而又极端的民族情绪营销。
一个企业爱国,应该是企业去多承担社会责任,而不是对消费者进行道德绑架。这叫“爱国责任”转移。
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兢兢业业地工作,不偷税漏税,对家庭负责,上不愧对父母,下不愧对妻儿,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就是一个对国家有益的朴素爱国者。
老百姓的爱国情怀不需要用购买某一件商品来得以延伸。
消费者应该保持理性,而不应被感性的民族情绪所绑架。试想,如果没有苹果,又怎么会有华为?如果没有特斯拉,又怎么会有比亚迪?如果没有合资的大众、丰田、通用、福特,又哪来的长城、吉利、比亚迪?
商业是需要竞争的。竞争,才能促进产业进步,才能让消费者获得公平的价格。
一个企业爱国,最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提高自家产品的竞争力,为国人打造买得起的好产品。不偷税漏税,不骗国家补贴,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员工待遇,这就是一家爱国的好企业。
像长城哈弗H6,累计销量突破了万台,至今仍是一款国民神车。长城哈弗H6是不是“国货之光”呢?
在队长看来,“国货之光”应该是消费者对某一个产品,某一个企业的最终评价,而不是由企业自吹自擂。可现在,有太多的企业把自家的产品吹成“国货之光”了。
消费者只是想买一个好东西,可企业不跟你谈质量,也不跟你谈性能,开口就谈:“我们是民族品牌,国货之光,选我选我。”
这是不理性的,也是不尊重消费者的。
消费者无非就是想买一个好产品。有人认为苹果好,那他就买苹果。有人认为华为好,那他就买华为。有人认为特斯拉好,那他就买特斯拉,也有人认为比亚迪好,那他就买比亚迪。
苹果技术先进,买苹果,可以督促华为们奋发图强,追赶乃至反超苹果。特斯拉融合了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打造出了初代智能电动车的榜样。如果没人买特斯拉,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又哪来的弯道超车?
上汽选择英伟达,长安选择华为,这不是爱不爱国的结果,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若是没有英伟达,国内车企全部都选华为,华为不就从屠龙少年变身恶龙了吗?
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一定是有着众多商家相互竞争的。有竞争才有进步,买华为是爱国,买苹果也是爱国,买比亚迪是爱国,买特斯拉也是爱国。
消费者的爱国情怀不应该被某一个品牌所绑架。一个多元化的,充分竞争的商业环境,才是最有利于消费者的。
对企业而言,不谈产品,不谈质量,空谈爱国,无非就是坑害消费者,误国误民罢了。
尤其是“国潮”营销,只要搭上“国潮”两个字,就能成为涨价的理由。就如国潮雪糕,让人民丧失了“雪糕自由”。
这不是爱国,这是打着“爱国”的旗帜,割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