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对行省地方的治理方式是依托于古代城市(或称之为城邦)的组织模式。罗马在行省推进城市化运动,不仅仅促进了罗马文明在行省的传播,而且亦将行省居民纳入“城市”这种罗马式的管理模式当中。罗马在行省推进城市化运动的本质是罗马对行省地方治理方式的一种革命性变革。
罗马的行省城市分为多种形式,在潘诺尼亚建立过的主要有殖民地、自治城市、自由城市以及纳税城市。在这其中,殖民地的地位最高,主要由罗马公民移民组成;自治城市次之,主要由罗马移民以及非罗马公民的行省居民组成;自由城市再次之,主要由行省居民组成,享有使用自己法律与制度的自治权;纳税城市地位最低,没有自治权。由于潘诺尼亚的城市化主要由罗马国家推动,因此,在潘诺尼亚最常见的城市是殖民地与自治城市。罗马在该行省建立城市的进程,亦是罗马稳步推进对行省社会的控制与管理,并最终将其纳入到罗马式的治理模式下的过程。
一、尤利亚-克劳狄王朝:起步阶段
在罗马人到来之前,在潘诺尼亚生活的居民主要是以南部的潘诺尼亚人以及北部的凯尔特人为主,然而,北部的凯尔特人是从公元前4世纪才逐渐侵占当地伊利里亚人的土地,成为当地的主体民族的,与他们在高卢的同胞不同,他们似乎没有在北部留下任何凯尔特式城市的痕迹,而位于南部的潘诺尼亚人被形容为生活在丛林中的原始人,是伊利里亚人中最落后的民族,他们也与城市生活无缘。因此,除了锡斯西亚以外,潘诺尼亚在罗马人到来前,少有城市或大型城市的痕迹,如果将城市生活看作是文明社会的标志,那么潘诺尼亚无疑是地中海世界中最边缘的蛮荒之地。
锡斯西亚是潘诺尼亚在前罗马时代唯一值得一提的城市。阿庇安将其形容为一个“有壕沟环绕的大型居民点”,屋大维在公元前35年的伊利里亚战争中征服该城,并作为罗马在潘诺尼亚的前哨据点派兵驻守。锡斯西亚可能是凯尔特人建立的城市,其在阿庇安的记载中被称之为塞吉斯泰,建城时间不明,但考虑到凯尔特人抵达潘诺尼亚的时间,有学者推断可能在公元前2世纪。
罗马在公元前9年彻底征服了潘诺尼亚,但是由于随后罗马的扩张重点地区是日耳曼尼亚与波西米亚地区,帝国并没有立刻在潘诺尼亚推进城市化运动,在公元6年的潘诺尼亚起义爆发前,除了锡斯西亚外,罗马只在萨瓦河下游的希尔米乌姆与多瑙河畔的卡农图姆修筑了简易的*事要塞。
公元6至9年的潘诺尼亚起义深刻揭示了罗马在潘诺尼亚缺乏*事要塞以及移民城市所带来的弊端,因此,罗马推进潘诺尼亚的城市化运动,从提比略时期正式开始。公元14年潘诺尼亚*团由于不满为其退役老兵分配的土地而发生兵变,为此,提比略只好与*团士兵妥协,放弃在卡农图姆殖民而选择在更接近意大利的埃摩那建立殖民地。埃摩那是第15“阿波罗”*团老兵以及一小部分公民移民的份地,提比略初期正式授予其“尤利亚·埃摩那”殖民地称号。
埃摩那是罗马人在潘诺尼亚建立的第一座殖民地城市,这座城市位于阿尔卑斯山区萨瓦河上游河谷盆地,扼守通往意大利的陆路通道,战略地位异常重要。这座城市是以第15*团*营为基础营造的,并不在当地部落的主要居住地区,因此也没有资料显示在城中有当地居民存在的痕迹。
克劳狄时期,罗马人在潘诺尼亚西部建立新的殖民城市萨瓦里亚,这里在卡农图姆要塞以南公里处,主要由第15*团的部分老兵定居在此,目的是为了保护传统的商路“琥珀之路”,以及沟通从埃摩那到卡农图姆要塞的交通线。除此之外,锡斯西亚也作为*团基地得以加固了城墙,但是其治理结构没有变动的痕迹,罗马仍将其作为纳税城市来对待。
总之,尤利亚-克劳狄王朝时期罗马在潘诺尼亚的城市化成果极其有限,这与同时期同样作为边疆行省,并基本完成了城市化的山北高卢行省形成了明显的反差。由于潘诺尼亚起义与“瓦鲁斯灾难”的影响,罗马在1世纪初期将帝国北部边疆治理的重点放在了高卢与莱茵河地区,从而战略性放缓了对潘诺尼亚行*管控的步伐,而且在这一时期该行省的北部地区仍然游离于罗马的直接管控范围内,罗马治理该地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巩固帝国在当地的统治权威。因此,行省内的大部分部落仍然保持原有的部落管理形式以及纳贡地位,在建立零星的几个战略性城市的过程中,也少有行省居民的参与。
二、弗拉维王朝:发展阶段
在弗拉维王朝时期的潘诺尼亚,随着多瑙河中游沿河防线的建立,罗马帝国逐步掌控了潘诺尼亚全境,这给罗马在潘诺尼亚推进城市化运动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外部条件。由于在公元68至69年内战期间,潘诺尼亚*团的参战对弗拉维家族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弗拉维诸帝十分重视对潘诺尼亚的建设,该行省的城市化运动也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阶段,并表现出两大特征。
第一,新建城市数量较上一时期明显增多。弗拉维诸帝建立的新城主要集中在潘诺尼亚行省南部与西部地区,这里也是罗马帝国控制力与影响力最强烈的地方。在行省南部的萨瓦河谷地区,锡斯西亚与希尔米乌姆被以殖民地的形式重新组建起来;在行省西部的“琥珀之路”上,罗马又组建了三座城市,斯卡班提亚自治城市建立在从卡农图姆到萨瓦里亚殖民地的半路途中,这座城市是依托于尤利亚-克劳狄王朝时期的小型老兵殖民点建立的。
另两座城市被称为内维奥多姆和安多托尼亚,它们位于行省西南的萨瓦河畔,处于锡斯西亚与埃摩那之间,这两座城市的类别我们至今不甚清楚,从名字来看,它们都是当地的名字,并未冠以“弗拉维”的称号,因此,它们在当时可能是自由城市,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它们有拉丁名字,只是不常用,这两座城建立之初就应该是自治城市。
第二,新建城市人口成分复杂,混合型行省社会结构初现。与埃摩那那种纯粹由*团老兵组成的殖民地不同,锡斯西亚与希尔米乌姆殖民地是由驻守在拉文纳和米塞努姆的地中海舰队的水兵百人队为核心人口组建的,这些人曾在韦伯芗争夺皇位的内战中给过他重要的支持,作为回报,它们被安置在这里。
然而,这些水兵仅仅是大量不同族群人口中的核心,得益于作为*团要塞的吸虹效应,两者都在其殖民地化之前涌入大量非正式罗马移民,此外,锡斯西亚与希尔米乌姆创立殖民地后,附近原有的部落管理体系消失了,两者分别成为当地科拉皮亚尼人部落和阿曼提尼部落的管理中心。因此,这两座殖民地的人口包含了三种成分——水手老兵、非正式的意大利移民以及给予选举权的当地贵族——这使得这些殖民地成为了由于罗马化进程而正在形成的混合型行省社会的重要象征。
与此类似的情况还有内维奥多姆和安多托尼亚,这两者建立后也成为了当地部落瓦什诺姆与拉图比库姆的新的管理中心,原有的部落管理体系被撤销,部落精英转变为城市精英,并在罗马的支持下,融入到罗马式的治理体系之下。
综上所述,在弗拉维王朝的治理下,潘诺尼亚行省的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在罗马国家的积极引导下,行省居民被调动起来加入到城市化的浪潮之中,并初步构建了独特的混合型的行省社会结构,促进行省居民进一步接受罗马文化与统治。然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公元1世纪罗马行省历史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城市化的发展。与其他地区的行省相比,以潘诺尼亚行省为代表的多瑙行省的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这是由于在多瑙河沿河防线尚未完成之际,北部地区*事态势的不稳地状况极大地制约了帝国在该行省治理投入的意愿,在这种条件的制约下,罗马在潘诺尼亚推广城市化运动只能取得有限的成绩。
三、安敦尼王朝:高峰阶段
图拉真的达契亚战争以及多瑙河沿河防御体系的建成,彻底解决了1世纪制约罗马推进潘诺尼亚城市化运动的桎梏,从此行省城市化的建设进程逐步步入高峰。
图拉真对潘诺尼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