炽热的群星冷漠地观察着我们,看着人们深陷征服一切可名状之物的古老战争。其实,地球从远处望去也是一枚闪亮的珍珠,似乎永不改变,如同这块岩石一般。
2.一块象征战争与死亡的石头黑暗之石的意象贯穿了全书。然而此石从何而来?本书的灵感来源于诗人朱塞培·翁加雷蒂的著名诗篇《我是一个造物》:我是一个造物a
一如圣米凯莱的
石头
如此冰冷
如此坚硬
如此干燥
如此执拗
如此全然
令人沮丧
一如这石头
我的哭泣
无人目睹
死
让生
打了折扣
诗中提到的圣米凯莱位于阿尔卑斯山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意大利战线东区,为意大利与奥匈帝国交战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参与人数最多的战争之一,死伤人数超过万,同时也是人类第一次在战争中大规模投放杀伤性新式武器的战争:飞机、坦克、机枪、潜水艇和*气。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惨不忍睹,战争范围扩大,伤亡人数甚至破亿,还有两次原子弹爆炸和纳粹集中营的种族屠杀……时至今日,传统战争与新型的恐怖主义依然在全球范围内不定时爆发,种族之战时有发生,核武器的威胁也依旧存在。3.来自古老世界的未竟提问如何去思考和人类历史一样古老的战争史呢?从远古石器时代到当今数字时代,我们夸耀文明与技术的进步,然而战争暴力却依然存在,甚至随着技术发展日益加剧。作者亚历山德罗·桑纳说,他想透过战后的废墟描绘其背后唯一恒久的冲突,写一本关于所有战争的书。被翁加雷蒂凝思的那颗冷硬、干燥、死亡之石,宛如预示着弗洛伊德对爱因斯坦提出的“为什么有战争”的答复:因为人类世界存在着攻击、毁灭,那是与生命、爱和自我保护相对立的“死亡驱动力”。弗洛伊德在其中看到了一种“恶魔”印记,他在提到“恨”时,看到的是一种比“爱”更古老的关系:为了保护自我而做出的激烈斗争。自古不断的战争,仿若弗洛伊德所说的“强制重复”,在此强制重复中,“死亡驱动力”将所有生命转回到前生命状态。而翁加雷蒂笔下的石头不正是象征着这种死亡驱动力的强制重复吗?桑纳将此石向我们掷来,我们又该如何面对?4.幸存者的命运警示之石方法无他:就是面对它。这就是桑纳在这本长篇巨著中要表达的。石头是书中的主要意象:最开始,它从远古山头上滚落,成为人相互打斗的武器;然后变成了大航海时代列强争夺的海外土地;再后来,演化成引燃“一战”、焚毁整个欧洲的火药之石;在终结“二战”的原子弹蘑菇云后,它又变成了冷战时期的柏林墙和以色列、巴勒斯坦的隔离墙─最终,演变成了在太空诸多星辰中远眺回观的、被战火多次灼烧的地球。翁加雷蒂诗歌中的石头在桑纳的笔下,宛如一颗警示命运的水晶球(如书最后一页所示)。在这个展示战争历史的水晶球中,桑纳运用了多重视角,从单幅独景到跨页场面,时而叠加、合并,时而从不同方向移动、切换,时而旋转和复制,这种节奏变化给人一种仿佛穿越时间胶片的感受,是我们少见的图像小说叙事方式。另外,作者以水墨渲染贯穿全书,使整部作品像被历代战争的硝烟和*气所浸染、侵蚀。5.技术之恶:意图掌控一切的手自惊悚中回神,我们作为幸存者,不禁感慨自问:战争的原因何在?它没有留下任何可能与希望吗?若再次回头从书中一幅幅画面去探寻答案,应当看到战争的发展历史,正与人类技术的发展历史并存——人类战争的独特之处在于“使用技术”。从最初以手执石互击,到以手开采矿石、锻造盔甲兵器,再到以手操控马、兵刃、大炮、坦克、飞机和原子弹,这只手便是意图掌控一切的手。手,是人类技术得以发展的关键,也是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根本差异所在。动物同样会为生存而搏斗,但从来不会像人类这般大规模杀戮,正是技术使人类战争如此惨烈和具有毁灭性。《像石头一样》清楚地描绘了手与技术的关系,书中多次展现出操控并引燃战火的巨大双手意象。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技术,然而我们必须追问技术之恶何在。西方神话中,普罗米修斯是盗火者,其名Prometheus意为“先知先觉者”。他教会了人用火炼铁,因此也被奉为“技术之神”。这样的技术之神带给人类的不只是技术与进步,还有“预期、计划与控制”的观念,这才是所谓的“技术之恶”。然而,这里还存在另一种截然不同于预期与控制的技术,即桑纳的绘画手艺。这种古老的技艺在当今数码时代,常常被人们漠视甚至贬低。这位作画从不打草稿的绘者说,他是靠“双手的感觉”来描绘这部战争史的。究竟是怎样的感觉呢?他在《后记》中写道:我始终信任画画时的双手,因为它自会找到最好的方式来修补破裂的天地山海。手的“思考”方向与意识的不同,它们更加大胆也更加疏离,它们的行为具有先见性,不受偏见桎梏,不断揭开帷幕,又将其销毁,然后再重新开始。看似没有任何计划性。我想让手主导每一幅画的命运,而内在的、不可变的岩石则标记着人类的命运。
这双手与预期、掌控的手截然不同,它是没有任何计划、大胆迎向未知的手。手之技艺与普罗米修斯的技术截然对立。传播学者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曾指出:“人类自从用火以来,各种日益精进的技术与人类的天性已越离越远。这不仅造成人的异化,更使人与技术之间产生了巨大鸿沟。解决之道呢?我想,艺术家的作用就是弥合这条鸿沟。”6.未知乃希望所在手艺人是与作为“预知者”的普罗米修斯截然相反的一种人,即像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厄庇墨修斯这样的人。在这类人眼中,世界处于“未知”状态。教育家伊利奇(I.Illich)将希望寄予这些人,因为他们是“希望”的守护者。他们所秉承的偶然性观念能将我们从“已知”“预期”和“控制”的世界中解放出来,是希望所在。桑纳和翁加雷蒂等人都是和厄庇墨修斯一样的人,他们对未来同样持有开放态度。这些人对未来持有真正意义上的感知:未来,即是“尚未到来”,由此给予读者希望。在《像石头一样》中,我们能看出作者桑纳对双手的信任。他以自由奔放的“技艺之手”质问将人类一再带向毁灭的“技术之手”,创作出人类战争历史的独特缩影。7.艺术即生活之技艺普罗米修斯与厄庇墨修斯的故事并未完结。厄庇墨修斯与妻子潘多拉所生的女儿皮拉(Pyrrha)后来嫁给了普罗米修斯的儿子杜卡利翁(Deucalion)。两人是在宙斯发起大洪水毁灭世界后仅存的人类。他们依照神谕将地上的石头捡起往身后抛,杜卡利翁的石头落地后成了男人,而皮拉的石头落地变成了女人,新的人类由此诞生了。神话中他们抛掷的石头,正是大地母亲盖娅的骨头。在意大利语中,“人”(uomo)的拉丁文词源即“大地”“地球”,回归大地盖娅的涵义在此神话中显而易见。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像石头一样》,桑纳拾起了被诗人翁加雷蒂凝视的石头,以史诗般的恢宏气度向我们抛来。在抛掷过程中,我们不仅观看了战争史,还思考了人类的未来。同时,也让我们懂得:艺术之技艺应作为生活之技艺,并从中反思我们人类之手与大地母亲的关系。点击上图即可购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