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股权结构,会影响到公司的组织结构设计和公司的治理结构。上市公司和创业公司里,有很多因为股权闹矛盾的例子。比如年万科的股权之争,最后以王石退场落幕。之后,上市公司中的白马股伊利和格力,都立刻有了应对“野蛮人”的举措。背后,担心的其实还是控制权之争重演。同样的还有汽车之家,在平安入股后,管理层的变更;甚至还有乔布斯的第一次从苹果黯然离场;以及被马化腾评价用错了“一票否决权”的共享单车ofo。很多案例背后,归根究底都有公司控制权之争的影子。
公司创立之后,如果有资金需求,就可能通过股权融资,引入了新的投资人。投资人和创始人之间,因未来公司发展的问题,很可能会有了争议,如果创始人没有对公司绝对的控制权力,创始人所带领的管理团队,就很难推行自己的构想,容易受到投资人的掣肘,成为公司运营非常大的风险。当然,从投资人角度,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自然也会希望能干预公司战略方向,甚至是经营,那难免就会有矛盾。所以,不管刚开始股东数目是多是少,股权设计方案都需要比较谨慎。
公司的股权设计,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大股东或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权,这不一定体现在占最多的股份,而在于拥有多少投票权。具体的持股比例,可以是绝对控股型,占比67%以上的股权。比如,王卫持有顺丰的股权就一直比较重,在上市公司中,算是大股东持股很高的,自然,他就能牢牢把握顺丰的控制权,未来融资也能有更大空间。
还可以是相对控股,占比51%以上的股权。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成立的很多合资企业,基本是采取这种股权结构,上市公司中的一些国企,也是类似的股权结构。因为小股东持股比例也不低,也会有董事会席位,可以影响公司决策,但在关键问题上,大股东还是可以发挥控股优势,比如核心管理层的罢免,战略方向选择。但是,这也容易出问题,比如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收购案例,有些就因为不了解当地法律,没办法很容易实现完全控制。
或者是不控股型,一般是大股东占比20-25%左右。有一定的优势但不控股,创业公司为了融资需要,前期往往会大幅稀释股权获得资金,那最后创始人持股比例就会持续下降。不过,在持股比例下降的同时,常常会保留投票权。比如现在互联网创业公司比较流行的一票否决权,以及同股不同权,都是为了不放弃对公司的控制权。典型的是京东,现在刘强东的持股份额已经比较低了,但还是控制着公司。那创业公司在几轮融资的过程中,需要有提前规划,最后能达到的市值规模,到正常盈利需要的融资规模,每次稀释股权的底线。
当然,也会有很多特例,比如华为,是典型的员工持股,任总的持股比例很低。再比如之前出现股权之争的万科,在王石引入华润之后,华润虽然是大股东,基本不干涉万科管理层的经营,是撒手掌柜,大家也都相安无事。总之,各公司的情形都不太一样,不论是选择哪种方式,都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考虑,以防止未来可能的隐患,尤其是有上市计划的公司,更是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