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乳业蹒跚十年
TUhjnbcbe - 2025/7/19 16:26:00
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7245644651093616&wfr=spider&for=pc

时代周报记者李宛珊发自广州

庞贝城不是在一天之内建成,但毁掉它,一场火山喷发便已足够。

年9月,三鹿毒奶粉事件突然爆发,包括伊利、蒙牛、圣元在内的多个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中均被检出三聚氰胺。紧接着,多个品牌的液态奶、甚至部分国产乳制品中被检出含有三聚氰胺。

在这场曝光了中国乳业产业链顽疾的食品安全事故中,倒下的不只是三鹿这家曾经国内最大的奶粉企业,还有国内乳企的声誉。在此后的十年间,国内乳企的宣传主题惊人的一致—重振消费者对于国产乳制品的信心。

“中国牛奶业大乱之后必有大治,大治之后必有大的崛起。”三聚氰胺事件后,年,蒙牛乳业集团总裁杨文俊曾如此表示。

“治”的第一个重点便是发展规模化养殖,提高乳企自给原奶比重。在政策优惠等利好因素的刺激下,大批资金涌入上游,众多规模化牧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随着牧业企业受行业周期影响大、重资产、效益不稳定等特点逐渐暴露,各路资本积极退出。

资本的第二把火烧向了奶粉领域,但随之而来的“最严奶粉新政”令不少投资者应声退出。而在乳业专家宋亮看来,如今被大家热捧的“低温巴氏概念”将成为资本新一轮聚集的焦点。

十年弹指一挥间。站在今天来看,三聚氰胺事件并未如很多人预期的那般重塑中国乳业的竞争格局。大者恒大,伊利、蒙牛、光明这三家乳企依旧站在行业金字塔的顶端,且牢牢占据中国乳制品市场的半壁江山。

根据各大企业相继公布的年财报显示,乳业上市公司业绩分化严重。其中,蒙牛、伊利、光明、澳优等表现良好,贝因美、现代牧业、西部牧业、中国圣牧则陷亏损泥潭,辉山乳业更是轰然倒塌,已于3月27日进入除牌程序第一阶段。

牧场建起来

年,伊利成立了国内第一条利乐包生产线,开始生产常温包装奶,也拉开了中国乳业蓬勃发展的“黄金年代”的序幕。

在这轮市场竞争中,如蒙牛、伊利般先做市场后建牧场的企业成为最大的赢家。而当行业发展偏离了原本的规律,当下游市场增速高于上游奶源的增速且供需矛盾逐渐扩大时,危机便在所难免。

年,三鹿成为那场食品安全风暴的中心,大部分国内乳企亦未能幸免。主要乳企在年销量更大幅下滑,除三元略有盈利外,亏损的企业比比皆是,其中伊利亏损16.8亿元,蒙牛亏损9.5亿元,光明亏损2.86亿元。

丑闻之后的反思是沉重的。业内外普遍认为,奶源不可控,上游牧业分散化,缺乏规模化牧场是国内乳企质量问题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政策支持等因素的促使下,大量资本涌入上游牧业,其中蒙牛悍将邓九强、姚同山也离职进军上游牧业,前者创立了后来国内最大的牧业企业—现代牧业,后者则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有机乳企中国圣牧的创始人。

政策叠加资本的催化,让上游牧业发展迅速,三元、蒙牛、光明等乳企纷纷建设规模牧场。

一时间,万头牧场蔚然成风。

时至今日,规模化牧场、全产业链生产仍然是乳企取信于消费者的重要卖点之一,尽管乳品行业关于是否应该大规模推广规模化牧场仍存在争议。较为讽刺的是,奶源建设并未从根本上杜绝食品安全问题。

增加奶源建设不失为中国乳业的一大进步,但随着供需关系的逐渐平衡,牧业重资产、受行业周期影响大等弊病也纷纷暴露。在年度,现代牧业、西部牧业、中国圣牧等主要牧业企业均处于亏损状态。

奶粉生死劫

最大的变化发生在奶粉行业。

三聚氰胺事件后,外资品牌奶粉的占有率一度达到60%。还有相当一部分奶粉以代购等方式涌入中国,以至于“出国背奶粉”在一时间成为风潮。

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曾表示,从没有一个国家的乳品市场像中国(市场)一样充斥着来自全世界的品牌,中国乳企在国内承受着全球竞争压力。

除进口外,雀巢、美赞臣、雅培等国际乳企巨头尝试在国内设厂扩大生产,但大多工厂的产能并未得到完全利用。宋亮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海淘”“跨境购”等方式的兴起是一个主要原因。

尽管如此,高利润且高速增长的奶粉市场仍然受到了资本的青睐。红杉资本入股飞鹤乳业,雅士利在引入凯雷投资和复兴集团后赴港上市,君乐宝在年杀入奶粉市场……

国内市场竞争日渐升级,国内乳企主动将战场延伸至国外,意图另辟蹊径。他们开始在海外跑马圈地,加快收购奶源地的步伐。

从君乐宝、澳优等奶粉企业的成长路径来看,这些企业大多采取了“先国外再国内”的“曲线”策略。其中,君乐宝获得欧盟标准认证,这也成就其在国内市场的大幅增长;澳优则一直将海外奶源地作为其重要卖点之一。圣元、伊利、雅士利等乳企也纷纷斥巨资在海外投建新工厂,抢占海外奶源。

但在互联网时代,取悦并留住消费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跨境电商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母婴产品也成为天猫海外最初发力的重点之一,电商巨头强大的背书让中国父母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

资本对乳业的渗透不止与此。在婴幼儿配方奶粉这一细分领域,三鹿等知名品牌的退出留下了规模庞大的市场,洋奶粉趁机蜂拥而入,而高利润的特征也吸引了不少资本趋之若鹜。

资本的大量涌入令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上一度充斥着种类繁多、产地各异的奶粉产品。但随之而来的政策上的变革,让乳企经历了一场奶粉配方注册制生死劫。

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与此同时,财务部、商务部等11个部分共同公布了《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

截至年2月23日,食药监总局共批准家工厂的个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其中境内家工厂个配方,境外46家工厂个配方。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注册管理司稽查专员张晋京说:“与之前市场上余个配方存量相比,注册后配方数量大幅减少。”

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随着注册制的实施,部分资本选择退出。

显然,部分国内奶粉巨头成为本次注册制实施的受益者。

君乐宝副总裁兼品牌营销中心总经理邱维农在FBIF论坛上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国家在婴幼儿奶粉领域有着很严格的标准,“你多一点,少一点,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有准入国内的外资奶粉要符合国标的标准,所以奶粉之间的差距并不大”。

合纵与连横

尽管三聚氰胺事件令少数几家未受牵扯的乳企一时十分风光,但其所带来的意外红利并未将上述企业送入行业的第一梯队。

在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后,贝因美因内部管理问题增长放缓,最新财报数据显示,其年全年营业收入26.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5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后净利润为-11.39亿元,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

另外,飞鹤乳业在同红杉资本对赌失败后从纳斯达克退市;新希望乳业一度因频繁的并购活动广受

1
查看完整版本: 乳业蹒跚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