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伊利股份公司深度报告王者荣耀,行稳致远
TUhjnbcbe - 2025/5/4 19:38:00
公益中科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69821.html

1、历史复盘:几经风雨,终成乳业龙头

-:蹒跚起步,初步成长。伊利的前身是年成立的呼和浩特回民区养牛合作小组,拥有名职工,头奶牛,日产鲜奶公斤。养牛合作小组于年改名为呼市国营红旗奶牛场,年一分为二,养牛部成立呼市回民奶牛场,而加工部成立呼市回民奶食品加工厂。其后,公司领导人郑俊怀率先在企业内部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同时在分配制度、人事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企业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食品厂扭亏为盈,规模不断壮大,并于年完成股份制改造,更名为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上市,快速扩张。年,凭借在经营上的靓丽表现,伊利获得内蒙古证券委员会的批准,于年3月12日挂牌上市,成为全国乳品行业中首家上市的公司。年,第一条利乐液态奶生产线在伊利投产,液态奶的保质期和运输半径被大大提高,乳业正式迈入大发展1.0时代。在此基础上,伊利开发出多种口味的牛奶和乳饮料,打开了市场,推动公司业绩快速上升。年-年,公司营收从8.54亿元增长至87.35亿元,年化增速高达39.4%;归母净利润由0.66亿元增长至2.39亿元,年化增速达20.2%。公司也因此于年超越彼时主打巴氏奶的乳企老大光明,成为行业龙头。

年,原伊利副总牛根生创立蒙牛,面对“无奶源、无工厂、无市场”的三无困境,通过多方融资扩股、整合工厂贴牌生产以及巧借资源大力营销等方式,推出常温奶及乳饮料等系列产品,将蒙牛迅速做大,从年成立时的一无所有到年实现行业第二的72.14亿营收,仅用时5年。年6月10日,蒙牛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乳制品企业,开启与伊利双雄争霸的时代。

-:潘刚上任,双雄争霸。年,伊利经历高管风波后,年仅35岁的公司总裁潘刚于年被选举为公司第二任领导人。潘刚上任后,伊利当年营收即突破亿大关。-年,公司推出了包括金典有机奶、金领冠系列婴幼儿产品、营养舒化奶和QQ星儿童奶在内的多款创新产品,助推公司业绩进一步走高。在营销上,公司也下足力气,先后成为北京奥运会赞助商和上海世博会赞助商,为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提供乳制品,大力提升了伊利品牌的形象。在渠道端,公司推行织网计划,在全国多地布局产线,为打通全国化渠道提供便利。

乳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样也给了蒙牛巨大的机会。上市后,蒙牛不断扩张产能,着力发展UHT奶和酸酸乳,同时继续大力营销,赞助了爆红综艺节目《超级女声》和NBA,使得公司营收于年首次超越伊利,液态奶市占率高居行业首位。年首次进入世界乳企20强。

年食品安全事件后,伊利开始逐步占据上风,在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双反超蒙牛,自此保持第一至今。细究原因,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和大单品出现的停滞使得公司内功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具体到公司,蒙牛在营销端再无出彩表现,只是通过产品结构升级提高业绩。同时,蒙牛开始通过外延并购开拓业务,先后收购君乐宝及雅士利搭建酸奶和奶粉平台。另一方面,大股东中粮的入主一定程度上对公司管理层的稳定造成了影响,公司疲于资本运作而在自身经营管理上开始落后。然而,伊利先前的打造的奥运品牌和06年开始的织网计划效果开始显现。面对奶价大幅上涨,伊利开始实施“提高费用使用效率,提升公司盈利能力”的双提计划,公司利用品牌和渠道优势维持住了毛利率,压缩了销售费用率,使得净利润率大幅提高,反超蒙牛。

-:王者荣耀,探索更多。年上市的光明莫斯利安常温酸奶实际上在产品端为整个乳制品行业打开了第二增长曲线,酸奶产品的消费属性和消费场景被大大拓展。伊利和蒙牛先后在年跟进上市安慕希和纯甄,并最终使伊利收获了一个亿规模的大单品,市占率远超蒙牛。除重磅新品外,伊利开始全面领先。首先是营销上的赶超,伊利敏锐地捕捉到部分爆款综艺节目,如《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重现了05年蒙牛在《超级女声》上的营销效果。其次,得益于较早开始的织网计划,伊利获得了充分的下沉市场渠道,在销售费用率控制得当的情况下一步步抬高营收。

伊利在领先后并未懈怠,开始布局外延、饮料、奶粉和奶酪业务。外延增长方面,公司通过国际并购来开拓乳制品资源和市场,先后收购了新西兰OceaniaDairyLimited、泰国最大的冰淇淋公司TheChomthanaCompanyLimited和新西兰第二大乳业合作社WestlandDairyCompanyLimited。奶粉板块,公司战略收购澳优,结合自有品牌金领冠,力图在奶粉板块实现突破。奶酪板块,公司于年成立奶酪事业部,自建行业领先的研发团队,通过特殊的股权激励机制,推动公司在奶酪板块的发展。饮料业务方面,伊利一方面内部研发植物基品牌植选、乳味气泡水乳汽等产品,一方面也对外收购阿尔山矿泉水公司,尝试打造新的业务板块。年,伊利顺利实现世界乳企五强的目标,营收接近千亿。

反观蒙牛,股权变更带来人事上的不稳定,进而对公司的发展也造成短期影响。年,达能成为蒙牛第二大股东后,蒙牛在四年之内两换总裁,年上任的孙伊萍主导的职能制组织架构被年上任的卢敏放再次调整回牛根生杨文俊时期的事业部制。蒙牛在渠道上的落后也在这一时期暴露出短板,销售费用率的年年上升使得利润绝对值与伊利差距越拉越大。卢敏放上任后,首先即提出渠道精耕,希望通过高销售费用率换取渠道的充分下沉。其次,蒙牛继续坚持高举高打的品牌策略,续签NBA、赞助世界杯、赞助上海迪士尼和北京环球影城。同时,蒙牛积极调整业务,一方面大力开拓植物基、低温巴氏奶和奶酪等新兴业务,一方面调整奶粉业务,出售君乐宝,购入贝拉米。一系列的调整牛业绩出现明显好转,积极追赶伊利。

2、行业纵览:结构化增长,巨头主导竞争格局

(1)行业整体进入慢速增长阶段

行业已度过高速发展期,增速逐步放缓。根据欧睿,乳制品行业总体零售额由年的亿元增长至年的亿元。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增速逐步放缓,由年之前的双位数增长下滑至年后约5%的增速。

消费量增速放缓是整体增速放缓的主因。从量价拆分来看,价的增速在过去多年一直比较稳定,而量的增速从年前的大个位数至双位数增长下降至年后接近于0的增速,拖累行业规模增长。

(2)品类结构:液态奶为主,产品结构升级趋势明显,行业仍有提升空间

三大品类瓜分当前乳品市场,消费形态仍以液态乳为主。消费金额上看,婴配粉、酸奶(包括常温酸奶和低温酸奶)和常温牛奶三个品类零售规模均超千亿,占据了整个乳制品零售市场规模的70.94%。消费量上看,酸奶(包括常温酸奶和低温酸奶)、常温牛奶、风味乳饮料和低温鲜奶共占据84.99%的消费量,我国乳制品消费形态仍以液态乳为主。

市场呈现结构化增长,产品结构升级趋势明显。过去十五年中,高毛利的婴配奶粉和酸奶在乳制品市场中的份额占比不断提升,其中婴配奶粉占比由年的18%提升至年的31%,酸奶由年的13%提升至24%。仔细拆解各品类,无论是液态奶中的金典、特仑苏,常温酸奶中的安慕希、纯甄,还是奶粉中的澳优、飞鹤,大品类下的高端产品市场规模猛增,为行业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也明确了市场的高端化趋势。

对比海外,液态奶和奶酪均有巨大空间。液态奶方面,中国人均饮用奶消费量约为14.2kg,约为饮食习惯相近的日韩的1/2,而与欧美国家有数倍的差距。其中差距主要来自于农村居民人均奶类消费量,未来农村居民奶类消费量的提升将是乳制品市场扩容的一大主要驱动力。奶酪方面,由于我国乳业起步较晚,当前人均奶酪消费量仅为0.2kg,无论相较于饮食习惯相近的亚洲国家,还是乳制品消耗量大的欧美国家,差距都异常巨大。因此,奶酪消费量的提升将是乳品市场扩容的另一大动力。

(3)竞争格局:渠道适配度决定竞争格局

竞争格局差异悬殊,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常温奶,在早期就已形成伊利蒙牛的双寡头格局,当前二者市场份额之和超过80%,预计未来该格局大概率将继续维持。第二类是风味乳饮料和酸奶,尽管伊利蒙牛并未像在常温奶中一样强势,二者市场份额之和在三类产品中仍然接近或超过50%。事实上,考虑到伊利年在奶酪市场上份额快速提升但并未反映在欧睿数据中,奶酪也可以归为第二类。第三类是奶粉和低温奶,这两个品类竞争格局相对分散,且伊利蒙牛并未在其中占得较高份额。

竞争格局的形成实质上来自于品类与伊利蒙牛的适配度。伊利蒙牛作为行业中的双寡头,优势来自于早期所建立的常温奶基本盘,以常低温产品(流通+商超KA)为主的渠道,以及全国化的奶源。因此,如果品类能够贴近商超KA和流通渠道,有规模及利润空间,其竞争格局都将被伊利和蒙牛重塑。

常温牛奶、乳饮料、酸奶及奶酪匹配巨头,而奶粉和巴氏奶是例外。常温牛奶、风味乳饮料、酸奶(包括常温酸奶和低温酸奶)及奶酪(包括常温和低温奶酪)在渠道分布与伊利蒙牛的主力常低温渠道相重合,有利于巨头低成本的快速铺市。其次,市场规模端,常温牛奶和酸奶均是千亿级大赛道,市场容量可观,奶酪尽管刚刚兴起,但参照海外,未来也将大概率成长为较大体量的赛道。第三,从利润端看,除低温酸奶因毛利率、运输成本和货损等原因盈利能力较差,奶酪处于增长期仍需投入费用外,常温牛奶、乳饮料和常温酸奶均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反观奶粉,由于近年来主力渠道由商超转向母婴店和电商,伊利和蒙牛在新渠道并未占据明显优势,因此竞争格局并未受其影响,而是出现了飞鹤、澳优等国产品牌的崛起。对于巴氏奶,由于其很短的保质期和很高的冷链要求,伊利和蒙牛在其中的运营精细化程度不及区域乳企,导致盈利能力较差,因此其竞争格局被各区域乳企割据。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完整报告来源:。

1
查看完整版本: 伊利股份公司深度报告王者荣耀,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