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金融报
倍是什么概念?这是中国乳业70年发展历程的见证。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年全国年产奶量20万吨。到年,全国奶类产量已高达.8万吨,奶类产量提升了倍。仅伊利一家乳企每天就有一亿份产品到达消费者的手中。
乳业的蓬勃发展,依靠整个行业踏石留印的步步努力,而龙头企业的发展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中国乳企龙头的伊利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为老百姓带来了餐桌上的变化,也给中国乳业发展留下重要足迹。
1
从“奢侈品”到“日常消费”
中国人的一天往往都是由清粥小菜开始的,喝牛奶在以前算是件稀罕事。在伊利的乳业博物馆,至今仍收藏着45年前的一张“月份付奶卡片”。那个年代,每次领取牛奶后,卡片上的对应日期都会盖上一块小小的红印,而取奶记录和饮奶时光仍然鲜活留存于百姓的记忆中。
提起过去,现年61岁的呼和浩特市民陈继华总是感慨万千。刚上初中那会儿,陈继华的身体特别不好,一个远房亲戚得知后,特意给家里送来一张牛奶票。陈继华的哥哥从此多了一项任务——每天提着玻璃瓶子去供销站打牛奶。那年2月的一天,呼和浩特天寒地冻,哥哥从外面回来时膝盖和胳膊肘都摔破了,可是手里的牛奶瓶却安然无恙。“每次回忆起这一幕,心里都不是滋味。”
实际上,陈继华当年喝的牛奶来自伊利集团的前身——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合作奶牛场。如今,牛奶已不再“一票难求”,日渐成为普通消费者习以为常的营养品。从呼和浩特的一家地方乳企,到如今位列全球乳品行业八强,伊利的成长史也反映出中国乳业的发展史。
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年,伊利股份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全国乳制品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
早年伊利牛奶虽然产量大、品质好,但囿于传统巴氏杀菌工艺,保质期短,无法长途运输至外地销售。年,伊利在全国率先引进两条利乐液奶生产线,把牛奶保质期大幅延长,使国内乳企发展打破了地域限制,从此开启了中国乳业发展的新时代。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90年代,伊利虽然实现了一定的经济规模,也引进了很多高新技术,但这些技术的核心被卡在外国企业手里,生产线维护成本非常高。经过反复推敲,伊利终于掌握了维护甚至改进生产线的核心技术。伊利技术员还大胆创新,仅在一条生产线上的技术创新就接近20个。有了自主技术能力,国内的液态奶行业才登上了新的台阶,全行业开始了高速发展,牛奶的新时代来临了。
▲伊利牧场
2
从“喝上牛奶”到“爱上牛奶”
一直以来,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提出的“不创新、无未来”,成为伊利的发展理念。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理事长孟素荷认为,伊利品牌中最有价值的是严密安全的溯源体系和产业链,“是其强大、稳定、面向一线的优秀研发团队”。年,伊利研发费用达到4.6亿元,远超同行业其他企业。这种对创新长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