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望财讯/文
随着消费市场逐步复苏,乳品市场销售总体也在逐步回暖。
凯度消费者指数中国城市家庭样组数据显示,一季度快消品销售额同比增长率为0.3%,液态乳品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率为0.8%,渗透率为92.7%。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一季度全国牛奶产量为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66万吨,同比增长8.6%。
不过,近几年行业整体承压,中国乳业“马太效应”愈加明显。在众多乳业品牌中,伊利与蒙牛在行业内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二者的竞争也从未停止。
但在去年年中,市场上流传出行业“一超多强”的说法,彼时,“一超”只提到了伊利这一家品牌。可实际真的是伊利远超行业内其他品牌吗?
业绩被伊利反超,蒙牛又卖出年收超亿的君乐宝
回溯蒙牛和伊利发展史可以看到,在年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蒙牛的营收数据明显高于伊利。据了解,年蒙牛、伊利的营收分别为.65亿元、.6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2.37亿元、7.77亿元。
但自年开始,伊利开始发力并反超蒙牛。从近几年业绩来看,伊利与蒙牛的业绩差距逐步被拉开。年-年,蒙牛和伊利的营业收入均在亿元以上,其中年,蒙牛和伊利分别实现营收.98亿元和.9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4%和5.1%。
从双方净利润来看,虽然伊利的赚钱能力高于蒙牛,但蒙牛的盈利能力似乎更胜一筹。-年,伊利的净利润逐年增长,从年的60.01亿元增长至年的94.31亿元,5年累计增长57.16%,净利润增速也一直保持平稳态势;反观蒙牛,-年企业利润增长不大,年为20.48亿元,为54.23亿元,5年累计增长.79%。
此外,大望财讯还注意到,在最近两年,蒙牛和伊利都有着大额交易记录。年,伊利以62.45亿元收购了澳优乳业34.33%股权,并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但是收购澳优暂时并未给伊利带来业绩上的增长。
通过年报可以看到,伊利年营收增长了亿,但是剔除澳优营收贡献后实际增加了67亿元。期内,伊利净利润同比增长了8.34%,较年的22.98%下降了14.64个百分点,其中澳优净利润下降超7成,影响了伊利净利润数据。与此同时,澳优的并表还让伊利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奶粉及奶制品库存量、应收账款等数据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增长。
在伊利收购一家暂时“拖后腿”的乳企时,蒙牛卖出了一家营收过百亿的公司。年7月,蒙牛宣布以超过40亿元出售所持石家庄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下称“君乐宝”)51%的股份。值得注意的是,君乐宝早在年其整体营收就超过了亿元,到了年其应收更是突破了亿元。
在乳业分析师宋亮看来,如果君乐宝还算在蒙牛名下的话,那么蒙牛与伊利的体量基本上是相当的。
但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伊利和蒙牛两者无论是在营收、利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即使不考虑君乐宝和澳优,伊利对蒙牛的领先幅度十分突出。
主营业务结构相似,第二增长曲线业务成新战场
再从产品来看,蒙牛与伊利两家的主营业务结构相似,都包含液态奶、奶粉和冷饮产品(冰淇淋)等主要产品,其中,液态奶业务均是两家的核心业务,也是最大的收入来源。
财报显示,年,蒙牛液态奶业务实现销售收入.63亿元,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84.5%,较年的86.8%下降了1.1个百分点。在年报中,蒙牛提到,公司常温液态奶在线上、线下市场份额均为第一,其中低温业务连续18年保持市场份额第一。而年伊利液体乳营业收入为.26亿元,同比增长0.02%。
可以看到,蒙牛和伊利在液态奶这一主营业务上的差距并不算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二者都面临着业绩增速放缓的情况。为此,蒙牛和伊利先后开始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这一次,蒙牛和伊利又默契的将目光放到了毛利较高的奶粉板块。从业绩来看,在年伊利和蒙牛的奶粉业务收入其实并不大。财报显示,年伊利奶粉及奶制品收入为80.45亿元,同期蒙牛奶粉业务营收为60.17亿元,其他产品(奶酪为主)营收为8.48亿元。
但在第二年,蒙牛与伊利之间的差距开始扩大。年伊利奶粉及奶制品收入.55亿元,同期内蒙牛奶粉业务营收为78.69亿元,其他产品为7.21亿元。
到了年,二者奶粉业务之间的差距已经扩大到百亿级别。据悉,年伊利奶粉及奶制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0亿元,蒙牛奶粉收入为38.63亿元,其他产品收入为48.亿元。
不过,伊利和蒙牛在奶粉方面的战争目前还未真正结束。正如蒙牛在财报中提出的那样,公司将“持续强化中老年奶粉和儿童奶粉市场布局及盈利能力”。
但是,国内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对企业奶粉业务营收产生了明显影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全年出生人口万人,比年减少万人。
宋亮表示,从宏观上来说,出生人口减少,婴幼儿奶粉行业的大盘在萎缩。人口出生率下降后,企业为了争夺更多市场份额,进而相互竞争,形成价格战。婴幼儿奶粉价格战从年下半年开始,从去年到今年愈演愈烈。随着奶粉平均价格大幅下降,企业营收和利润也随着下降。
为了扭转局面、提高公司业绩,除了在自由品牌身上下功夫外,蒙牛和伊利还在营销方面砸下重金。
主营业务结构相似,第二增长曲线业务成新战场
但从营销费用来看,伊利与蒙牛投入到营销方面的资金不相上下。年-年,伊利股份销售费用分别为亿、.38亿元、.15亿元、.08亿元,而蒙牛的销售及经营费用分别为.36亿元、.41亿元、.88亿元、.47亿元。
从营销手段来看,伊利和蒙牛都投资了现下热播的综艺、电视剧、明星等。
据了解,伊利曾冠名《乘风破浪的姐姐》、《闪光的她》、《来活了兄弟》等热播综艺,旗下酸奶品牌安慕希还在热播剧《狂飙》中频频刷屏。而蒙牛投资了《青春有你》、《创造营》、《中餐厅》、《舞蹈风暴》、《向往的生活》等综艺,其下品牌特仑苏还曾出现在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
图片来源:安慕希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