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两百万人口和三十多万个碉堡,见证了一位思 [复制链接]

1#
白痴风是怎么得的 http://pf.39.net/xwdt/160320/4793729.html

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南方向的欧洲小国阿尔巴尼亚,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万,几乎是欧洲最为贫穷落后的国家,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下亦毫无存在感可言。其“国家特色”是遍布全国的地下堡垒和碉堡,从乡村到城市,高山到低谷,海滨亦或是滩涂,大量由钢筋水泥建筑而成的圆形建筑都随处可见,堪称别出一格。

从规格来讲,碉堡有明碉、有暗碉;有暗道密如蛛网、多达几十个一群的群碉,也有孑然兀立的独碉;有能藏兵数百、附设粮仓弹药库的指挥大碉,也有仅能勉强塞进一人的单兵碉。最常见的则是直径3到4米、半掩埋式的圆碉。

这些碉堡都是用优质的钢筋水泥建造而成,据说当时平均造价达到美元(50年前),总耗资在1.75亿美元以上,人力、物力更是难以计数,一座碉堡的耗资耗材足可建造一套标准的两居室住房,总建筑面积则几乎可以将全国男女老幼一并入住。

当然,住不进去肯定是行不通的,且不说环境阴暗潮湿,归属权亦在于*方,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些无厘头的建筑垃圾明显是用于*事防御的,私人岂能染指?但俗话说凡事都该有个度,当年的阿尔巴尼亚可谓一穷二白,靠着国际援助方可勉强度日,此等行为怕是连秦始皇在世也要叫一声“大哥”,阿尔巴尼亚人究竟因何而大兴土木呢?

事情还要从很久以前说起,作为巴尔干半岛上的古老居民伊利里亚人的后裔,阿尔巴尼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饱受蹂躏,从罗马帝国到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和威尼斯共和国......征服者一直在变,唯一不变的便是他们被奴役的处境。

直至二战前后,一位叫恩维尔·霍查的人带领阿尔巴尼亚人先后打败了法西斯意大利和纳粹德国的侵略*,又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自己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国家领导人。

身为社会主义阵容当中的一员,霍查对斯大林极为崇拜,跟号称“巴尔干之虎”的强邻南斯拉夫联盟亦颇为合拍。鉴于其南接希腊,西与意大利隔海相望的地理位置,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欧洲社会主义阵营的桥头堡,号称“明灯”。

▲霍查与铁托

但“明灯”很快显露出思路清奇的一面:年贝尔格莱德和莫斯科闹翻之后,阿尔巴尼亚果断在当年与南斯拉夫断交并清洗“特托分子”;而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上台并批判前者,霍查又与苏联决裂并与苏联断交;到年时又与中国闹翻,算是完成了与社会主义三强红脸的帽子戏法。

这么个“怼天怼地对空气”的奇葩,想来与数千年的缺乏安全感不无关系,也跟霍查的“大阿尔巴尼亚”雄心息息相关,他一直主张按照族裔的分布来重新划定国界,建立一个更大的阿尔巴尼亚族国家,故而给人感觉与印度和韩国的风格有些相似。

▲年北京群众隆重集会庆祝阿尔巴尼亚解放25周年

话说不起眼的阿尔巴尼亚在中国有不小的知名度,皆来自上世纪60年代起的“交情”,当年双方高层领导人互访不断,且礼遇规格极高。周恩来访阿时,阿方领导人往往全部出迎,且每次都会举行10万人以上的群众欢迎集会;阿方领导人访华时,除毛主席外所有*和国家领导人都要前去机场迎接,北京还组织了百万人规模的群众夹道欢迎。

用今天的目光看待过去,或许会觉得迷惘,但就当时而言,双方的友好的确没有停留在嘴巴上。

在年全世界60多个共产*参加的“批判南斯拉夫现代修正主义运动”上,中国的批判有如急风骤雨并付诸实际行动,随后与南斯拉夫相互召回大使,引起了霍查的“共鸣”。

而双方首次站在一起则是在年6月20至25日召开的布加勒斯特会议上。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共同一批东欧国家对中国的内*外交*策展开了猛烈的批判攻势,在大多数与会者选择与赫鲁晓夫统一立场的情况下,阿尔巴尼亚代表罕见地公开站出来表态支持中国,因此被赫鲁晓夫斥责并遭受围攻。

▲当年两国却是在同一战壕里

此后多次共运会议,阿尔巴尼亚都选择了与中国立场一致,也因此彻底惹怒了赫鲁晓夫,苏联于年单方面撕毁了对阿的经济和*事援助合同,撤回在阿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和根据协议驻守在阿港口的苏联舰队,并拒绝阿参加华约会议,12月双方正式断交,可谓立场鲜明。至于年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阿尔巴尼亚也出力不小。

“朋友”当得是没话说,但最实际的还是中国接替苏联成为了阿方最大的援助国。从年开始,中国在短短20多年间给予了阿方约亿人民币的援助,从飞机、大炮到粮食、钢筋、水泥、机械设备,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哪怕是三年困难时期也未曾中断过。

这笔钱是什么概念呢?阿总人口万,这意味着平均每人高达多元,而此时中国人均年收入也不过多元。比如援阿年产20万吨级的化肥厂,平均一公顷耕地用量达公斤,显然是超过了正常需求,而*援项目之繁多,数量之大,也超出了阿国防的需要。

▲今天的阿尔巴尼亚

所以到了后来,我方对援助与国力不相符的情况进行反思是必然的。耿飚曾回忆到当年阿方请求援助电视台建设,计划在阿全国实现电灯照明后做到每个农业社都有电视,可当时在北上广的黑白电视机都少得可怜。

或许在阿方领导人看来,我们不向你们要,又该向谁要呢?霍查曾经毫不掩饰地说:“你们有的,我们也要有。我们向你们要求帮助,就如弟弟向哥哥要求帮助一样。”

▲援助阿方的农业拖拉机,当年在中国都是稀罕物

耿飚敏锐地发现阿方有“向欧洲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看齐的思想”,这显然不是我们该帮忙的事情。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渐解冻和年的尼克松访华事件,中阿关系的持续恶化,对于阿方无止境的狮子大开口行为就没那么好脸色了,后者遂对我国的供货、派专家等问题不断地挑剔,接二连三地对中方有意责难和无理挑衅。

对于阿尔巴尼亚的以怨报德,邓小平的态度很坚决:断!撤!停!即断援助,撤专家,停项目,果断摆脱中阿关系的畸形状态。霍查也不含糊,年9月,阿宣布废除中阿轮船股份公司的协定,解散该公司,中断了贸易和科技、文化交往,同年底又在公开讲话中把中国列为“主要敌人”。

▲中方援助的战斗机,可惜他们不会修。

所谓斗米恩,升米仇,莫过于此。前事值得反思,及时绝交也是一种审时度势、壮士断腕的果敢,更关键的是阿方根本不值这个价钱,其领导人霍查更是一位难以理喻的奇葩。

话说那一百万人民币的援助,在当年的确可以让两百万阿尔巴尼亚人过上好日子了,可现实却是民不聊生,国无生气。霍查统治四十年的阿尔巴尼亚被人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来形容:

一盏红绿灯:车少。二牛抬杠:牛车是主要交通工具。三群当道:牛群、羊群和鸡群。四处碉堡:以碉堡武装保卫祖国。武警林立:警察和便衣警察多。六亲不认:霍查多疑,法律连坐。七窍不通:闭关自守,自绝于世界文明。八面威风:霍查做派。久久不变:体制僵化。十分落后:欧洲最贫穷的国家。

▲斯大林与霍查

从行文来看,上面这段应该是来自中国网友的编排,但从事实来讲也差不多,能得罪的一个没落下,阿尔巴尼亚几乎实现了20世纪的“闭关锁国”。霍查多次宣称“阿尔巴尼亚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他把斯大林的学说奉若神明,贯彻于阿尔巴尼亚的“阶级斗争”实践之中,利用铁腕手段控制着“山鹰之国”的*民们,执*期间进行了多次残酷的大清洗,无数昔日同僚和战友被从肉体上消灭。

至于那些漫山遍野的碉堡,说来与说来也跟中国不无关系,当年我们在“广积粮、深挖洞”的时候,霍查也跟着提出了“提高警惕,严阵以待,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策。随后阿尔巴尼亚开始全国总动员,集结全国的物力、财力、人力,用于在全国修筑碉堡,以应对苏联和美国的威胁。

▲当年能抵御原子弹袭击的高层专属地堡,今天已被改装成了博物馆

究竟物资有多少来自中国的援助,今天已经是说不清楚了,总之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阿尔巴尼亚一共修建了高达36万个碉堡且极为坚固,堪称一道别致的马奇诺防线。当然,后来随着霍查在年去世,贫穷动荡的阿尔巴尼亚在东欧剧变中改弦易张。再后来苏联的解体和强邻南斯拉夫的分裂,以及9年“顺势而为”加入北约,这些碉堡终于变得百无一用,甚至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障碍。

拆除是不可行的,毕竟碉堡大部分修筑在地面之下,建造时又不惜成本,当年科索沃驻扎的北约部队曾帮助拆除,各国*队动用了推土机、吊车、挖掘机等重型设备,费了偌大的力气,也才清除了几百个,最后不了了之。

时至今日,阿尔巴尼亚的碉堡大部分仍存在,或成为改造的房屋,被改成仓库或羊圈,有的被充作小卖部或蘑菇房,风景区的一些碉堡被有钱人用低价买来,稍作装修便当作别墅,或对外开放的碉堡酒店,倒是冬暖夏凉别具情调。

城市边缘的碉堡则被进城打工的农民占用,形成“碉堡版”的打工村。一些“卖相”不好、或地处偏僻的碉堡往往也能发挥余热:有些被改造成厕所供路人“方便”;有些则成为热恋情人幽会的伊甸园;有些靠近边境的废弃碉堡,更成为偷渡者的藏身所,甚至是通向境外秘密地道的开挖起点。

当然,绝大多数碉堡由于位置偏远,环境恶劣,数十年来都无人青睐,成为毫无用处的建筑垃圾。隐藏在草丛中的铁灰色圆碉就像一只只静止不动的大乌龟,趴在那里窥视着过往行人,远看则如同散落的坟丘,在静静诉说着一个民族的不堪回首。

▲是否是中国制造,有待考证

总之,不管喜不喜欢、认不认可,三十多万个碉堡的存在已经成了阿尔巴尼亚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任何国家的游客都会选地方“打卡”,阿国人也穷尽想象力地发挥着其剩余价值,他们最著名的旅游纪念品便是碉堡式烟灰缸,这种烟灰缸用大理石做基座,顶上倒扣个穹状防尘壳,合在一起,酷似真正的阿尔巴尼亚圆碉。

或许,今天的阿尔巴尼亚民族已经部分放下了当年的心结,在北约的庇护下也算了找到了些安全感,他们能够做的,便是安安心心过些小日子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