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啊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21/5390504.html导读
传奇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因“娈童案”招致无数质疑,失去了事业、声望。直到他去世,当事人才承认:当初是为了钱,指控完全是谎言。至此,天王昭雪。
许多时候,真相就是一个稀缺品。尤其是在资本市场,各种利益裹挟,每当大事件发生,浑水摸鱼者就开始投机搅局:各种言论粉墨登场,看之言之凿凿,引发公众恐慌跟风。殊不知,背后早已结下收割大网。近期,发生在伊利身上的股权激励争议,就是经典案例。
本是多方受益的共赢方案,竟被一再失实解读,引发伊利股价波动。部分中小股民,担心利益受损纷纷逃离。殊不知,此时走,就真的输了。
作者:南斗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21世纪什么最重要?
“人才!”
吸引、留住人才靠什么?
“股权激励!”
谁说的?
“任正非、马云、雷军......”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看来,华为、阿里巴巴、小米,这些强大公司的成长基因中,股权激励是一个重要考量。
股权激励优势在于,能够以长期利益,持续激发员工管理者活力与稳定性,让其利益最大化,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最终让投资者拥有更高回报率,可谓一举三得。
当然,股权激励并不是简单的股权奖励。只有在未来不同阶段达到对应目标,才能分批次得到权益。
舆论风波
这样的好事情,却引发了舆论风波。
近日,乳业龙头伊利股份公布了一份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根据该计划草案,伊利拟向激励对象授予限制性股票总计约1.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计划授予价格为15.46元/股,涉及董事、高管、核心骨干及其他员工共名激励对象。
消息公开后,出现了不少负面声音,导致其股价出现波动。本是多方共赢的事情,何以至此呢?
一种声音认为,伊利人红是非多,不用过多紧张。
所谓树大招风,多年来,伊利不仅是资本市场公认的“大白马”,更是中国,甚至亚洲第一乳企,背后眼红者大有人在。
基于此,无论任何消息发出,伊利都难逃被黑。例如隔壁王大爷过马路被车撞了,也有人会指责,谁让伊利今天搞促销.......。
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大树论,有一定道理。不过,细观之下,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
种种迹象表明,此次伊利遭遇的是“高级黑”。
即通过失实解读,捏造系列假象,引发市场恐慌,并失去判断力。表面指向伊利,真正目标则是中小股东。
这种高黑论,显然有更大市场。不过,假象终究是假象,看穿西洋镜,背后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各种利益。
来看看,它们的货色。
假象一:授予价格不合理
在指责声中,授予价格不合理声量最高。
上文已说到,这份计划授予价格为15.46元/股。而此次激励计划的1.83亿股均来源于二级市场公司回购,成交均价31.67元/股,共支付总金额为57.93亿元人民币(不含交易费用)。
授予价格比回购均价便宜一半,这是质疑基础所在。
稍加分析,这种观点就显出了片面性。
从纸面上看,授予价格比回购价格低了一半。但实际,已处在高位。
根据证监会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授予价格有两种确定方法,其一激励计划(草案)公布前1个交易日的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50%,其二是激励计划(草案)公布前个交易日的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50%。
也就是说,如果伊利采取第一种办法,那么授予价格是15.46元,第二种办法则是14.94元。
最终,伊利选择15.46元的高位价格。这显然考虑到投资者的心态平衡。同时也降低部分成本,直接维护了投资者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股权激励,本质便是通过让利员工管理者,增强企业活力,让利越大,企业活力越强。如果授予价格太高,势必会挤压其利益空间,如此一来,企业欲激发的活力可能不达预期,反而会挫伤发展积极性,因小失大。
况且,对于被激励者而言,这些利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观。员工除了要完成企业本身的激励目标外,还要完成个人严格考核。
同时,实操过程中,员工们不仅需要面对45%的个人所得税,还要加上六年50%左右的融资成本。按目前股价来看,伊利这些业务骨干们的实际收益率仅在5%以内。
以此来观,广大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才是此次股权激励中最大的收益群体。
拿数据说话:伊利在上市23年以来,股价涨幅高达倍以上,成为A股中绝对的“大白马”,从年算起的最近10年间,伊利股价涨幅为%,年化收益率高达38.93%。这样的成绩,可谓亮眼。即使股神巴菲特,年化收益率也才20%。
显然,伊利对投资者更为友好,甚至有些偏心。
图片来自网络
在激励总金额上,虽然伊利未来五年需要摊销总计22.15亿元费用,看似会短期影响业绩。
但平均下来,每年摊销金额为4.43亿元,与8%的增长指标所带来的每年平均约82亿的净利润相比,摊销额只是九牛一毛。
假象二:利益输送
也有人认为,伊利的股权激励,是为“利益输送”,相当于给管理层送钱。
该结论,也不经推敲。
方案显示,此次激励范围,涉及董事、高管、核心骨干及其他员工共人,这已是伊利最大范围的一次股权激励,如果称其为“利益输送”,人数未免太多了。
从集中度看,虽然5名公司高层合计获授股票,占此次授予股票总数比例约45%,其中董事长兼总裁潘刚获授股票数量最多,占目前总股本的0.%。
这个水平,对比其他企业也并不算高。
比如小米上市时,雷军一次就获得了2%的股权奖励;万州国际分别给予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万隆1%、4.9%的股份,0.%这一数字并不高。如此看来,潘刚拿的真不多。
况且,在以潘刚为核心的管理层领导下,伊利取得的极佳成绩有目共睹。
相比潘刚初管伊利时的内忧外患,今日的伊利可谓实力雄厚、牢握龙头。
以年为例,伊利营收持续位居行业第一,净利润持续位居行业第一、综合市场占有率持续行业第一、消费者渗透率持续行业第一,净资产收益率持续全球乳业第一等耀眼成绩。
所谓“能者多得”,伊利管理层获得相对高比例的授予股票,也无可厚非。
另一方面,若企业高管薪资过低,对投资者真是好事吗?
以光明乳业为例,年人均工资为16.28万元,为行业最高。而前总裁,主导推出明星产品“莫斯利安”的郭本恒年薪,直到才年年薪.8万元,其拥有的光明股票也不过50余万股。
对于一个创造了百亿销售额的经理人来说,这样的付出与回报,显然不成正比。
之后的年,郭本恒被查出年-年任职期间贪污万,获刑6年。郭本恒被抓,导致光明乳业管理层震荡,市场衰退,自此进入下行期。年净利润仅3.42亿,同比下降44.87%。
因贪污被法律惩罚,本无可厚非。但不妨假设,如果当年光明乳业给予其相对满意、且匹配其能力价值的薪资,一系列后续问题还会出现吗?
事件中,最倒霉的莫过于光明乳业以及一干投资者。截止年8月9日,光明乳业总市值仅.80亿元,每股价格仅10.11元。
以此来看,伊利通过股权激励,将高管利益与企业利益保持统一,对企业稳定性成长性来说,对投资者的长期收益来说,都是一件利好之事。
更重要的是,这些高管董事、核心骨干及其他员工,若想完成激励目标,实际上也有一定挑战性。
假象三:目标低
事实上,部分投资者轻信“利益输送”的虚假言论,是因“激励目标易完成”的声音被提前扩展,先入为主。
有人认为,根据伊利公告,此次股权激励最长锁定期为5年,业绩考核解禁指标是:以年净利润为基础,-年度净利润增长率为8%、18%、28%、38、48%,同时设置-年度净资产的收益率不低于15%等。
按照这一考核标准,伊利未来5年业绩的平均增速,远低于伊利过去5年15.1%的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速。
此外,过去5年伊利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也均在23%以上。
换句话说,在一些人眼中,伊利此次设定的业绩目标,几乎毫无难度就能完成。
这种言论,表面看合理,实则透出对行业对企业了解的不深入。
从企业看,上市以来,伊利营收规模由3.55亿扩大至.76亿,净利规模由0.33亿增长至64.4亿。仅-年十年间,伊利营收年均复合增速为14%,净利润复合增速达到29%。年至年,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2.24%、5.99%、7.31%,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达26.58%、25.22%、24.33%。
正是伊利惊人的业绩表现,让外界形成惯性思维,其能够无限的、高速的增长下去。如果按照这一逻辑,伊利的激励指标定的确实低了。
不过,这种高速增长论,忽视了行业规律,也忽视了事物发展规律。资本市场能出现“伊利速度”,除了伊利自身足够优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助推力量,市场红利,同样不可忽视。
随着人口红利接近尾声,此前发展快的行业,在近几年来都不约而同进入阵痛期,例如首次出现负增长的汽车业。
快消行业同样存在类似问题。涪陵榨菜、茅台、东阿阿胶颓势初现,说明消费市场的方向,已从对增量的开拓,转化为对存量的深耕。
聚焦到乳业,近年来乳企纷纷向有机奶粉、羊奶粉、巴氏鲜奶、奶酪等方向发力,说明行业开始向高端化、多元化转型,这意味着传统产品的市场增量已到达天花板,并且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受大环境影响,伊利完成激励目标,并非易事。
从企业角度看,伊利目前已做到亚洲第一。航空母舰般的量级,其每前进一步,势必比上一步困难。
就像一个学生将成绩从39分提升到40分很容易做到,但99分提升到分则会非常难。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伊利的成长性,会越来越低呢?
这就是设立激励目标中的尴尬之处,目标定低了,会有人会质疑成长性低,利益输送;目标定高了,员工看不到实现希望,自然没有完成动力。
图片来自网络
在铑财看来,基于对乳业的长期观察,伊利15%净资产收益,以及8%净利润增长率的指标,科学且客观。
该指标即具有挑战性,又并非高不可攀。便于伊利在我国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实现更加稳健的自身转型。
理论上,被激励者最少要6年才能全部套现。这意味着伊利将长期保持极高的团队稳定性。这对伊利的稳健转型十分利好。
需要注意的是,统计数据显示,过去5年,A股市场连续5年保持净利润8%以上的公司只有家,占比只有6%;若加上净资产收益率不能低于15%的条件,过去5年,A股市场满足要求的公司只有72家,占比只有2%。
没有对比,就没有真相。不难发现,伊利的股票激励考核标准并不低,说明其成长性还值得期待。更重要的是,伊利这匹在A股中为数不多的“白马”,具有极强的投资稀缺性。
在目前市场整体由“快”向“稳”大形势下,强者恒强的形势会越来越明显,短期内不会出现在规模、成长性上超过伊利的乳企,伊利的投资稀缺性也会越来越强。
换言之,乳业股中,如果不买伊利,还能买谁呢?
喊空背后
那么,问题来了。
综合来看,伊利发布股权激励后,本应股价飞涨,为何连续下跌?
在古董市场,当你千挑万选,准备买下一件好瓷器,突然有人告诉你,这件瓷器是假的。当你犹豫不决时,这人却趁机压价,顺利将瓷器买走。
图片来自网络
伊利股权激励风波,与此同理。
试想,这样一只集高回报率、高成长性、高稳定性、低风险性等优点于一身股票,如果一些人不把位置腾出来,另一些投机者又怎么花小代价进来?
这种冲突性,酝酿了上述乱象、假象的根源。
不妨假设,此时一些投机者以股权激励为由,利用中小股民容易被“带节奏”的特性,将伊利股价拉低,之后慢慢买入。如此一来,即实现了提前卡位,又节约了大量成本。
遗憾的是,这种高级黑打击精准,效率极高。从目前的伊利股价看,许多股民似乎已经着道。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除了谨慎,更要有独立冷静的判断,这是专业性的根本。
广大投资者需看清一点,对于伊利这样谋求长期发展,且现金流稳健的企业而言,无论有没有回购,管理层都会推出股权激励。而回购股票的原因,很大概率是利用上市公司资金,提前锁定成本,有利于更科学、系统的规划未来。
也就是说,这样高成长的大白马,一定是投机者的垂涎猎物。就算没有股权激励,其也会以其他理由拉低伊利股价。
谁先走,谁就先输。
从五强千亿到全球第一
作为行业龙头,A股白马,相信伊利也预料到股权激励,或会引发股价浮动。尽管如此,伊利还是选择坚持执行。这极易令人联想到“五强千亿”与“全球第一”两大目标。
年,伊利股份提出年实现“五强千亿”的目标,实现全球乳业五强和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在年,伊利再次提出年成为全球乳业第一、全球健康食品前五的宏远目标。
若想实现这两大目标,股权激励必不可少。因为其为企业带来的进步,是可以量化的。
数据显示,A股上市公司中,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比未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年平均高出30%以上。同时,通常在什么都不变情况下,仅股权激励一项举措,便可使企业业绩在原业绩的基础上至少提升20%。
事实上,早在年,伊利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激励对象为余名核心业务和技术人员。
得益于此,伊利在此后三年实现了连续高速稳健增长。
年营收达亿元,位于A股食品饮料公司榜首,也与老二蒙牛拉开亿收入差距,利润高达60亿元,是蒙牛利润的近一倍。
既然说到蒙牛,也顺便带几句。作为乳业双雄,且同样提出千亿目标,其投资价值,必然也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