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静王力纬
最近的一篇题为《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的文章,让蒙牛和伊利火烧了眉毛。
文内看似有理有据的把蒙牛和伊利的六大“罪状”刨了个底朝天,“恶之花”,“虎豹豺狼”,“不择手段”,“恶毒”之类的词一泄而出。
作者不仅炮轰了以伊利、蒙牛为首的常温奶、高价奶粉,还把低于3克/克的“垃圾奶”,国际乳业最低标准、化学添加、菌落超标等曾经的行业问题,全部归因于二位老大的带头不利。
更有甚者,乳协和内蒙政府也受牵连,成了蒙牛、伊利“兴风作浪”的保护伞,如蝇营狗苟一流。文中一句把加满“抗生素”、“三聚氰胺”、“碱面”的劣质牛奶,往中国孩子嘴里倒的描述,简直吓煞众人。
消费者见文,怒不可遏,大呼蒙牛、伊利罪恶滔天,活该被千刀万剐!
但,事实果真如此?笔者带你冷静冷静,降降火。
1
不堪回首的“垃圾”奶
先聊跟消费者息息相关的“垃圾奶”(文中把蛋白质低于3克/克的牛奶定义为“垃圾奶”)。
首先,这样的牛奶真的是“垃圾”吗?如果在没有任何安全问题的情况下,喝一包低于3克/克的牛奶,同样摄入了蛋白质,只是少了零点几克。这难道不比喝不上牛奶,没有额外的蛋白质补充更好?
其次,作者指责因为我国乳业标准低下,这样的“垃圾奶”才有了生存的土壤。
的确,无论是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是跟今天的中国乳业情况相比,这个标准的确不高。蛋白质含量最低2.8克/克,生乳细菌不得超过万CFU/每毫升的要求,此标准放到十年前还差不多。
可是,这个标准就是十年前定的,标准于年3月公布。当时的行业养殖条件,生产技术、加工能力确实有些落后。多年来,整体的行业水平进步了,行业标准却没跟上。
让作者失望的是,我国的乳企并没有像作者说的那样,国标定的低就不思进取,反而如今我国乳品的蛋白质含量早已超过国际标准。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从年至年,我国乳品的蛋白质含量一直高于美国3.1克/克的标准,且在逐年升高。
图:-年中国生鲜乳样品中,乳蛋白含量平均值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市场上的牛奶产品,也反映出了这一变化。以蒙牛、伊利现在的几款高、低档常温奶产品为例,其蛋白质含量均高于欧盟3.2克/克的标准,有的甚至达到了3.8克/克。
图片:从左到右依次为伊利的金典(蛋白质含量3.8克/克);蒙牛的特仑苏(蛋白质含量3.6克/克);蒙牛的纯牛奶(蛋白质含量3.2克/克)
图片来源:京东
不仅蛋白质含量早已提升,菌落超标的问题也早已经成为过去式。
据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显示,年,农业农村部抽检的样品数据中,中国乳品的菌落总数平均值为29.5万CFU/mL,比美国标准少了0.5万CFU/ml。而国内规模牧场生鲜乳样品的监测数据表明,菌落总数比欧盟标准低了28%,国内菌落总数平均值为7.2万CFU/ml,欧盟标准为10万CFU/ml。
产品端的升级,还依赖于产业链端的进步。
从乳业上游来看,国内的牧场无论在自动化、数字化、规模化程度上都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目前,我国牧场的自动化程度已经较高,机械化挤奶率接近%,大型牧场已经实现数字化管理。这就意味着,从营养饲喂、生态环境、卫生条件、奶牛健康,以及奶源品质上,已经能够实现全方位监管。
图:中国机械化挤奶率
资料来源:中国奶业统计资料、PwC、蒙牛《可持续发展报告》
而曾经奶农散乱饲养的模式,也不见了踪影。据资料显示,相比年,年平均奶牛规模提升了45.5%,牧场的规模化不仅有利于机械化、数字化转型,更有利于乳制品品质的提升。
图:中国牧场奶牛规模和数量
资料来源:中国奶业统计资料、PwC、蒙牛《可持续发展报告》
生产端更是如此。文中提及年的蒙牛发生的卫生事件也再难见到。
当年西安的大三学生在蒙牛实习时发现,“蒙牛冰淇凌产品生产地附近就是垃圾焚烧站......生产小布丁产品的车间里满地都是污水,雪糕掉在地上也会被捡起来继续装袋”。
现在的技术进步之快,足以让人瞠目。事件过去8年后,蒙牛和伊利早期残存的“手工作坊”早已踪影全无。取而代之的是一尘不染、全是机器人的数字化工厂。不用说工人捡雪糕装袋,整个生产线都不见几个人。
图片:伊利自动化生产车间
文章把蒙牛和伊利在8年到年之间不堪回首的往事又翻了一遍。只说过去的坏,不讲如今的好,还配以情绪化的词来混淆视听。如此轻率又不认真做功课之下产出的观点,当然不攻自破。
2
一窍不通的经济学常识
有了旧事再说的神仙立论,就有缺乏经济学常识的胡乱揣测。
作者炮轰常温奶拉低了行业标准,让高品质的巴氏奶不得已在夹缝中生存;嘲讽高价奶粉毛利太高,企业赚的是黑心钱。
真的是这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首先,常温奶为什么会出现,这得从它诞生的背景说起。
中国的乳制品行业最早只有巴氏奶。巴氏奶是乳品中的一大分支,这件事无可厚非。因为杀菌技术的不同,巴氏奶保留了更多的营养活性,营养新鲜口感也最佳,是喝牛奶的优选。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有常温奶?
因为,巴氏奶不是谁都能喝到。巴氏奶存在的三个困境,导致它难以大规模普及:
第一,奶源。巴氏奶对奶源要求很高,与常温奶不同,巴氏奶必须使用高品质的%生鲜乳。
第二,保质期短。与常温奶的高温杀菌不同,巴氏杀菌工艺不能彻底杀灭所有的微生物,致使产品很容易变质,最佳保质期仅有3-7天。
第三,必须冷链运输。且为了防止残余微生物繁殖,产品从生产、贮藏、运输到销售终端,再到消费者手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保持2~6℃的冷链运输,任何一个环节脱冷都会导致产品变质。
由于奶源、保质期短、冷链条件不成熟等原因,巴氏奶只能就近生产,就近出售,销售半径以-公里为佳,不得超过公里。而乳业发展初期,各方条件更加不足,销售半径更是大打折扣。
再者,当时全国具备奶牛养殖条件的地方并不多,有也多聚焦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和北部地区,且奶源主要来自于小规模奶农自家散养牧场。
乳制品行业中有句老话,“奶源在北方,市场在南方”。据野村东方国际证券今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内蒙古、黑龙江和河北供应了中国原奶总量的46%,而消费量仅占11%;而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及广东这六大经济发达省市原奶供应仅占全国的6%,奶类消费量却达25%。
图:内蒙、黑龙江、河北供应了近半原奶总量
资料来源:中国奶业年鉴,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中国南部地区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庞大,中西部的人也需要牛奶来补充蛋白质和钙。但就是因为周围没有牧场,很难喝上牛奶。
此外,那时牛奶的认知度和普及率非常低,巴氏奶的价格也贵。巴氏奶苛刻的生产条件拉升了成本,导致零售价格较高,仅有少部分人能喝得起。
从行业发展阶段来说,乳制品行业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得借助一款低价走量的大单品,让更多的人喝的上奶、喝的起奶,并以产品为媒介,普及牛奶认知,培养消费习惯。
于是,常温奶诞生了。经过高温灭菌,奶中的微生物和芽孢几乎全部消灭,常温下保质期长达6-9个月。当运输半径不受限,常温奶可以经历长距离运输销往外地,且可以长时间在终端陈列。
加之,常温奶成本相对较低,零售价格也比巴氏奶便宜。从而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门槛,让更多人喝得起牛奶。由此,常温奶迅速开拓全国市场,原始的巴氏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技术革新,高温灭菌技术损耗了奶中的部分营养物质,营养和新鲜度上与巴氏奶相当,但常温奶,让喝不上奶和喝不起奶的人都尝到了牛奶的滋味。补充了蛋白质增强体质的同时,培养了消费者饮用牛奶的习惯,普及了牛奶的认知。
所以,常温奶本是一个行业阶段,行业战略上的产物。它突破了行业困境,丰富了乳品层次,为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果不出现安全问题,它绝对是乳业里的功臣,而蒙牛和伊利这两个常温奶的霸主也是行业内当之无愧的“老大。
作者提及的因常温奶的挤压,巴氏奶才“无力回天”,更是无稽之谈。原始巴氏奶的衰落,是行业历史阶段的问题。当时的奶源产量、灭菌技术、生产技术、贮存条件落后,就算过去了这么多年,如今的巴氏奶行业仍然不具备规模化发展的条件。那巴氏奶的当年的衰退要怪常温奶吗?
举个例子。因为手机拍摄功能的强大,曾经的胶片相机行业几近消失,这是手机厂商的错,是胶片相机厂的问题,还是行业变迁所致?
合着常温奶帮你打开了市场、替你培养了消费者,还得替你没吃到肉背锅?
其次,高价奶粉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常识。
一方面,中国不只有高价奶粉。君乐宝、飞鹤这些品牌,都推出了价格更亲民的婴儿配方奶粉。文中作者借用飞鹤董事长的话也表示,“有低价奶粉,但消费者不买,认为贵的就是好”。不是乳企不卖低价奶粉,是消费者不买。企业的本质是逐利,没有需求,企业何来生产?
另一方面,不同购买能力的消费者有不同的选购需求。不愿意购买高价奶粉的人,可以买低价奶粉;有条件的就选择奶源、生产工艺更好的奶粉。高价奶粉需要做的是给出贵的理由,消费者认同就购买,不认同就另选他人。爱马仕、LV贵不贵?他们的毛利高不高?毛利高就必须倒闭?
这种有需求就满足需求的商业常识性问题,作者也要拿来当话柄,是否是过于哗众取宠了?
最后,“压榨”奶农的门外汉。
“压榨”这种词语的使用,再一次展现了作者对商业规则过于陌生的事实。
所谓的“压榨”,不过是产业链运作的正常规律。当上游供应的材料没有任何差异,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任何壁垒,中下游就存在较低的供应商转换成本。这本身就导致上游在产业链条中的议价能力很弱。换句话说,既然在哪采购都一样,为什么不选更便宜的?
再加上,中下游的企业具备规模化采购的需求,且中下游的市场集中于大公司手中,会进一步加强这几家公司的议价能力。正如作者文中描述,“因为伊利蒙牛已经挤死其他奶企,他们不购买他们的奶,奶农就只能破产倒闭”。
难道遵循商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就算是“压榨”奶农和“挤死”其他企业吗?行业快速发展中,跟不上节奏、停滞不前的人必然要遭淘汰,商业市场不会给任何人留情面。企业也不是慈善机构,苹果公司不能为了让富士康活的更好,就抬高采购价格,蒙牛和伊利也是一样。
如此简单的商业法则都要沦落为诋毁的证据,真替“压榨”这个词叫屈。
3
作者为何居心?
虽然作者用了很多过气又不专业的例证掀起了一场闹剧,但作者的初心或许是好的。
文章用如此危言耸听的方式,无外乎是想借用舆论的力量一同“围剿”乳企,倒逼乳协、国家提高乳制品行业的标准、加强产品质量,让蒙牛和伊利两位老大担起责任带好头,促使整个行业正向发展。
文中的那些蒙牛、伊利左右乳业国标,挤压高品质牛奶,为行业发展抱不平的语句便证明了这一点。
但蛋白质含量标准降低真正损害的不是消费者,而是中国整个奶制品行业。我更想问的是:蒙牛和伊利,你们的心是不是已经坏了?你们想要龙头老大的利润,想要老百姓的钱包,你们是否又愿意担起龙头老大的责任。
作者一再诉求,消费者需要更高品质的好乳品,但更需要乳企具备与之匹配的战略、经营能力和格局。遵守商业规矩和市场规律,整个行业才能往好的方向发展。否则,文中反复提到的那些过去的惨痛教训也必将再次上演。
所以,作者的心也许不坏,只是有些术业不专。以过往旧事论当下,列举调查不清的案例,情绪化的言语,草率的挑起风波,把整个行业的问题仅归咎于两家企业。如此不严谨的论调,既没有起到媒体该有的监督责任,也无益于市场、行业,甚至是作者自己。
事实上,不仅蒙牛和伊利,整个乳制品行业在不同阶段都很可能会出现松懈的状况。更多人人参与监督,的确能助推行业的完善。
可是,监管也需正当,也要有客观和专业的态度。哪些产品有问题,就直说产品。不合格就直接下架、直接处罚。标准不对,就直指相关部门。
作者不谈产品,不提行业,旧事拼凑,故弄玄虚,还用“恶之花”这样的词汇恶语相向。行业之困,岂能几家企业承接恶果?难道蒙牛、伊利关门大吉,行业问题即能了之?没有了蒙牛和伊利,中国的奶制品行业就真的会远比现在好?
搞错“万恶之源”,攻击常温奶和乳品国标。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作者想“除的恶”到底是谁?是真的拥有“鲁迅”般的家国情怀?还是其他?
乳业风风雨雨多少年,除了要改正自己犯下的错误之外,应对外部不间断的枪林弹雨也成了家常便饭。
三聚氰胺这一乳业自己犯下的错误之余,什么牛尿牛奶、皮鞋牛奶、牛奶致癌......一推夹杂着行业竞争、谣言炒作、勒索“保护费”的空穴来风事件从没停止过。
自媒体“乳业圈”近期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年,有个中小奶粉企业家来到俱乐部,说他被自媒体盯上了,一年之间,四拨自媒体找企业要钱,他花费了将近万。而他的企业每年的净利润不足0万”。
不良媒体磨刀霍霍,做空机构也不是吃素的。
今年7月8日,BlueOrca发布了对飞鹤乳业的做空报告,受此影响,飞鹤股价大跌8%,但随后迅速拉回,收涨8%。在此之前,GMT也向飞鹤亮过镰刀。被做空机构盯住的不只这一家国内乳企,去年有澳优乳业,更早之前还有伊利、蒙牛等。
这些人处心积虑也无他,都是为了“生存”。一篇左右企业起伏的“好文”少则几万,多则上百万;一次成功的做空,少则几千万,多则几十亿。
这样的背景下,也难怪有人扒出了作者王小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