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施歌
编辑
许诗雨
“现在客人拿雪糕过来结账,我们会提前告诉客人这个雪糕比较贵。”
上海浦东新区一家罗森的店员,最近多了这个小习惯,她看见客户手里拿着单价10元以上的雪糕,都会善意地提醒客户,避免消费者遇上“雪糕刺客”风险。
雪糕刺客——这个今年夏天流行起来的词,指的是看似平淡无奇、结账时却因价格过高让消费者在心理上有被“刺”感的一类雪糕。它大多出现在这样的场景:消费者随机走进一家便利店、随手拿了一支雪糕,结账时才发现价格高达十几二十元,甚至更贵。一些面子薄的消费者也不好意思再将它放回原处,只能忍痛购买。
随着气温抬升,这个词热度也不断高涨。小红书上已经有超过一万篇笔记,官方还专门创建了“雪糕刺客”同名话题,鼓励用户晒出自己遇上的“雪糕刺客”。
根据小红书用户的统计,马迭尔夹心雪糕、德式故宫文创系列、伊利须尽欢系列、东北大板与每日黑巧的联名冰淇淋,价格均逼近20元一支,此外还有大量15-20元价格区间的产品。
小红书用户整理出的代表性“雪糕刺客”。
上述罗森店员真实地遇到过“被刺”的客户,面对客户的惊讶和退款申请,她和同事都会协助操作,“多一分理解嘛。”
平淡无奇却有着超出认知的价格,“雪糕刺客”引发了品牌营销是否过度、产品品质是否对得起价格等诸多讨论。钟薛高作为第一个把超过15元的雪糕普及开来的品牌,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众矢之的”。
但定价本质上是一个市场行为,一件商品的价格,是由生产商及渠道商综合成本、利润并平衡供需关系后的决策。如果以这样的底层逻辑来复盘“雪糕刺客”的出现,它背后的商业考虑更加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