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每天一杯奶,强大中国人”,得意于此,中国乳业市场蓬勃发展,也催生了像蒙牛、伊利这样的乳业巨头。但是,最赚钱的却不是他们,却是一家外国企业,它就是牛奶包装制造商“利乐”包装,而乳业界也戏称,利乐公司“偷走了”中国牛奶大部分的利润,堪称乳业节的茅台!
利乐如何成为“掘金者”的呢?
早期的乳业市场,牛奶厂一般都采用玻璃瓶包装牛奶,但是玻璃瓶成本高昂,牛奶厂便要求消费者喝完牛奶,需要将玻璃瓶完好地退回到厂子里。这样牛奶工厂一般选址都在城市周边,牛奶价格也居高不下,这样很多人因为价格和嫌麻烦,就选择不喝牛奶,所以牛奶就难以在消费者人群中进行普及。
基于此,瑞典人就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机遇,他们就研究出了一种纸质包装材料,不仅可以保证牛奶的品质,还可以高效利用运输空间,便创办了利乐公司。推出纸质包装后,利乐公司迅速垄断了牛奶的包装市场。目前利乐公司每年净收入近亿元人民币,能卖出多亿个包装盒,老板也一度成为瑞典首富。
打开中国市场
利乐的老板来到中国后,看到中国如此多的人口,以及如此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立马意识到这是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于是他给自己的员工说,要想立足中国市场,首先要让中国人喝奶。
一开始,利乐公司为了让中国乳制品企业能够使用上它的设备,便将它上千万的设备,以万左右的价格卖给了我国乳制品企业,简直是血亏,他们免费提供售后服务,同时,他们还以授权合作的方式,将我们的国营造纸厂一间又一间变成了他们的包材产能基地。
当时的伊利还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因为缺乏保鲜技术,无法将牛奶运输到南方,利乐公司便主动找上门,低廉的价格,免费的服务,良好的品质,一下子子帮助伊利打开了南方的牛奶市场,而伊利也凭借着常温奶的便利,迅速行销全国。同样模式,他们也帮助牛根生的蒙牛畅销中国,而利乐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迅速涨到了95%。
但是,狐狸的尾巴终会漏出来的,利乐公司慢慢要求企业不得购买其他企业的包装材料,不然就终止售后维护,没有企业敢得罪他们。“潜规则”下的利乐转变了他们的嘴脸,一个传真或者一个电话,说涨价就涨价,而我国蒙牛、伊利等乳制品企业只能忍气吞声,慢慢沦为为它打工了,最高时,一盒牛奶75%的利润都要被利乐公司拿走,但是技术垄断一旦形成,短时间一下子很难打破。
中国“利乐”公司的出现
利乐公司的为所欲为,直到我国的一家民营企业纷美包装出现,使得我国乳制品市场才发生变化,才慢慢的有了话语权。
刚开始,纷美包装很小,并没有引起利乐公司的注意,纷美包装便养精蓄锐,潜心研发,慢慢的,纷美包装以其高品质的产品和低廉的价格,迅速的在市场站稳了脚跟,这时,利乐公司才反映过来,但已经迟了,他们只能以侵权将纷美包装告上了法庭,但是,事与愿违,他们还是输了官司,眼看着市场份额一点点被纷美包装蚕食掉,他们又不愿意失去中国市场,只能大幅降价,我们才能喝上价格低廉的牛奶。
目前,纷美包装无菌卷筒包装材料销量已跃居世界第二,而纷美包装除中国市场外,在利乐公司的老家瑞士也设有工厂,德国、法国、俄罗斯也设有分厂,虽然目前跟利乐还相差甚远,但是从纷美包装发展势头来看,大有和利乐公司叫板的姿态,为中国企业点赞。
所以说打铁还要自身硬,只有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才能真正的强起来,才能使我们的竞争力维持在世界顶尖水平,否则,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忍气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