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优势存疑,股价波动影响“白马”成色。
文/热点君
伊利股份公布年半年报,上半年实现总收入.71亿元,同比增长12.84%;实现归母净利润37.81亿元,同比增长9.7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00%;其中,Q2实现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8.67%;实现归母净利润15.05亿元,同比增长11.83%。
从业绩表现,伊利依然是“白马股”但是最近一系列变动正让这只白马股成色褪去。
伊利在年初定下了亿销售目标,中报基本达成一半,剩下一半伴随着一系列行业的并购将在下半年的业绩中体现,达标对于管理层而言并非难事。
伊利股价的持续波动与持续增长的业绩相悖,抛开业绩影响很大程度源于外界对于管理层在处理股权激励和股票回购上的“高买低增”的不满。
在公布《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公告之后的交易日,开盘伊利股价便以-6.20%大幅低开,盘中不断震荡走低多次逼近跌停,最终收报28.10元/股,涨跌幅-8.80%。
按道理说中报的业绩一定程度上能冲淡外界对于股权激励的负面影响,况且公告已经过去近一个月的时间,但伊利股份的股价并没有回到此前的高位,资本市场依然需要时间去重新判断这家公司。
从基本面上来看,财报的数据并没有显性的下跌,但是从细节层面剖开来看,伊利在未来时间内的发展则需要重新评估。
如果将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数据拆开来看,二季度收入低于预期,增速有所放缓:Q2公司主营收入.4亿元,同比+8.7%,低于此前市场预期,较一季度的17.89%有所放缓。
分品类看,涨跌互现:上半年液态奶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13.23%;奶粉及制品43.84亿元,同比增长13.36%;冷饮43.00亿元,同比增长15.43%。公司新品销售收入占比17.4%,同比提升2.6%;据尼尔森数据,伊利常温液态奶零售额市占率同比提升了2.4%,常温奶份额提升了5.8%,低温液奶市占率同比下滑1.1%,婴幼儿奶粉市占率同比提升0.6%。
通常,伊利作为行业的领先位置在扩大优势的同时在成本和利润应该此消彼长。
伊利所处的资源驱动型的消费领域,上游产业链的原料非常关键,伊利中报称,上半年,国内原料奶收购价格同比上升5%-6%左右。同时,进口乳清粉、脱脂奶粉等原辅料价格上涨,企业成本控制压力加大。二季度进入传统的液体乳消费淡季,竞品换包装,抢份额促销加剧,二季度公司毛利率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
原料成本的支出增加,企业通常会通过降低市场成本支出、管理成本等操作方式来改变这一情况,但是在伊利所在的充分竞争行业,降低任何一个方面则将影响全局。
首先,在消费者知名度层面上看,过去年蒙牛87.2%,伊利82.3%;其次,在电商消费的渠道上有一个数据很能说明二者竞争的激烈,在年电商渠道销售前十的乳品中,蒙牛占据半壁江山。
上述排名第1、2、3、7、9,也就是纯甄、特仑苏、蒙牛纯牛奶、真果粒以及蒙牛低脂,都是蒙牛旗下产品,而伊利的安慕希只排在了第四。
此上情况说明,伊利短时间内降低市场成本的操作方法并不可取,过去的年伊利股份的广告支出首次超百亿元。中报数据来看,销售费用继续保持增长,一定程度上冲抵了营收的增速。
但是,从市场表现来看,这部分成本的支持依然无法短时间内改变消费者对于伊利的信任。
目前,伊利的几大拳头产品在品质上、宣传上都主打进口、有机、高端等概念。
伴随着过去几年在广告宣传上的投入,报告期内,伊利股份新品类“金典”、“安慕希”、“畅轻”、“每益添”、“JoyDay”等重点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
高端的产品除了品牌的溢价、品质的提升之外更重要的是将直接提升毛利率的表现,从中报数据来看,中报毛利率为38.58%,同比下降;其中19Q2毛利率为37.13%,也呈现下滑趋势。
从以上情况来看,高增速背后依然需要依靠高销售成本的支持,短时间内的品牌信任度问题难解。
另外,进口品牌对于中国市场的加大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伊利的市场地位。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进口牛奶消费呈现高速增长,从我国牛奶的市场消费来看,进口牛奶的市场消费占比达到了10%左右。国内对于进口牛奶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从年的2%增长到了年的10%左右。
例如在中高端奶粉市场来看,海外品牌无论在消费者的信任度还是销量上都呈领先态势。
以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