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伊利还是一个不太起眼的乳业后生,营业收入仅万元,净利润万元;到了年,营收增长了倍,净利润增长了倍。
年成为第一个营收跨入千亿门槛的亚洲乳企后,8月31日,伊利又交出一份靓丽的半年报:规模、增速均居行业第一。
相比业绩的强劲增长,伊利的股价显得不太给力。自年初创出42元/股的高点后,一直维持震荡,在40元/股下方徘徊。截至9月2日,伊利股份(.SH)报收33.9元/股,最新市值为亿元。
作为民族乳业的代表,老品牌如何焕发新活力?跨越千亿以后,步入中年的伊利是否也有困惑?
伊利股份的主营业务
公司的主营业务主要有3类:液体乳、奶粉及奶制品和冷饮产品。
其中,液体乳产品包含常温液奶和低温液奶等,奶粉及奶制品包含婴幼儿奶粉、成人奶粉和奶酪等,冷饮产品包含冰淇淋等,其他产品包含健康饮品等。
常温液奶和低温液奶是公司营收的主要来源,年营收占比77%;奶粉及奶制品最近三年增长比较快,年营收占比达到15%;冷饮产品增速较慢,年营收占比7%。
三大主营业务中,奶粉及乳制品和冷饮产品的毛利率较高,常年维持在40%左右;液体乳的毛利率较低,常年维持在30%左右:
分析伊利股份,常温液奶和低温液奶是基本盘,奶粉及奶制品是主要变量。
“全球乳业第一”目标还有多远?
早在年,伊利就提出了年“五强千亿”的目标,即进入全球乳业五强,营收破千亿。今年4月,随着年报的公布,伊利凭借.95亿元的总收入成为亚洲首个跨千亿乳企,中国乳制品行业“一超多强”的格局也正式确立。
年上半年,伊利股份实现营业收入约.13亿元,同比增长12.29%;净利润61.39亿,同比增长1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61.33亿元,同比增长15.23%。
插一句:今天我复盘最近一周的走势和题材热点的趋势,从个强势股中,只筛选一个最强势的龙头标的,定妖股。
60xxxx,所属行业题材,按照目前的市场环境和资金流向,只有三个风口有望大涨,目前布局依旧有翻倍的空间!特别是这种逆势,局部操作布局波段的利润空间非常之大,我预计最少有百分之40的涨幅空间。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机制问题,我不能在此公布,我将机会留在%V%鑫,只要将get和连起来就可以找到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了解一下就好,助大家一臂之力,吹响胜利号角
今年3月,伊利收购羊奶粉企业澳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澳优”)59.17%的股权,正式控股澳优,这也成为中国乳企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并购。
收购澳优一年后,伊利的奶粉业务保持高增长。半年报显示,澳优录得净利润万元。这也是澳优业务首次并表伊利。
细分业务来看,伊利的主要业务包括液态奶、奶粉、冷饮、酸奶、奶酪。
今年上半年,伊利股份的液体乳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2亿元,同比增长1.14%,与上年同期同比19.65%的增速相比,液态奶业务今年上半年增长放缓,市场零售额份额较去年同期提高了0.1个百分点,稳居行业第一;作为正在崛起的第二增长曲线,奶粉及奶酪保持了高速增长。
年上半年奶粉及奶制品实现营收.71亿元,同比增长58.28%。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增速位居行业第一,成人奶粉居细分市场第一,奶酪业务增速超40%。
在冷饮业务上,伊利连续28年蝉联中国冷饮销量第一,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1.71%至72.95亿元,增速行业最快。其中,受大众喜爱的巧乐兹系列产品收入增速高达33.31%,成为名副其实的冰淇淋第一品牌。
目前国内冷饮销量前五的品牌中,伊利的子品牌就占了三席。
从创新层面看,伊利新品收入占比为12.48%,如亿级大单品安慕希在品类内份额持续提升,稳居第一品牌,市场份额达65%。上半年,安慕希清甜菠萝风味、丹东草莓风味酸奶累计销售额破12亿,芒果、哈密瓜风味酸奶6月上新以来,单月也突破1亿销售额。
此外,今年上半年,伊利累计收到各类*府补助约9.45亿元。伊利公告称,上述补助对公司年半年度利润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伊利在财报中指出,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终端客流减少、预留运输受阻,但公司积极把握健康营养消费新趋势,营收及利润创新高。
年,伊利就曾提出“年全球乳业前三、年全球乳业第一”的战略目标。
总结
作为全国最大的乳业企业,品牌实力是无可置疑的,对消费者的消费认知通过每年多亿的广告费的逐步加强。牛奶的同质化是比较严重的,但企业之间比的是营销投入、市场渠道、供应链、成本控制、对消费群体的细化定位。恰好伊利这方面做的很不错。
液体奶的营收达多亿,第二位是奶粉及奶制品营收亿,第三位是冷饮产品,主要是雪糕之类,营收达71亿。
液体奶尤其是常温奶是市场的龙头,由于保质期长,可以集中几个奶源工厂,然后供应全国。细化的定位也有很好的效果,高端的儿童营养奶也有较好的增长。
但是在鲜牛奶领域,由于保质期时间短,对时效性的要求很高,所以区域属性很明显,这个领域不好竞争,需要大量的区域投入才行。
蒙牛在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市场的每日鲜奶已经培养成功,基本垄断了各大商场,剩下的就是区域鲜牛奶,伊利已经慢了。
现在大厂用的巴氏消*技术也是比较省钱的,为的是更长的保质期,基本是采用75-90℃,保温15-16秒,效率高保质期长,但流失的营养成分更多。
区域的鲜奶企业可以用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这个对运输和制作工艺效率要求更高,之后的区域鲜奶企业只能这样,奶业巨头如果要进入又要新一轮投入,不敢贸然进攻,区域鲜奶企业还有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