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涛来源
广告新案例(ID:Ad-case)每年的母亲节和父亲节都是品牌借势的热门节点,虽说都是感恩至亲的节日,二者的主题元素和情感标签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母亲节歌颂奉献与陪伴在先,父亲节当然不能沿用老套路。和高浓度的母爱不同,在大家眼中父爱如山、深沉内敛,这也决定父亲节的情感表达方式没那么张扬热烈。基于对中国式父爱的普遍感受,聚焦中老年人群体质营养需求的伊利欣活,推出一支走心微电影《纾糖之爱》,以“不太甜”为叙述主题,展现普通人对父爱的理解。正值电商大促节点,伊利欣活用一把情感牌打出两种效果,既靠情感营销抢先占领父亲节沟通阵地,又以情感驱动购买转化,让“不太甜”的产品成为绝佳送礼选择,拉动消费,实现品效合一。欲扬先抑“不太甜”的广告,藏着浓重的爱情感营销无疑是永不过时的王牌,寓情感于营销之中,让有情的营销赢得无情的竞争,让消费者获得一种感情上的满足,一种心理上的认同。但是任何营销策略一旦泛滥,就会面临同质化困境,没有差异点就难以产生感染力和说服力。在重视情感表达的父亲节,老生常谈的叙事手法不会出错也不会出彩,这给品牌营销带来诸多挑战,既不能套用母亲节营销路径,又要真正触动受众内心,老话题如何激发新共鸣呢?伊利欣活在父亲节到来前交出答卷,拍摄一支“不太甜”的广告,展现中国式父爱的感人之处,用“不太甜”形容父爱,贴切又新颖,从味觉角度释放奇妙的通感,让人细品感情的厚度和滋味。广告前半段描绘出大部分人对父爱的普遍感受,相比善解人意的母亲,父亲和儿女之间的相处总是充满距离感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情感交流不多的父亲是唱白脸的一方,不沟通、不表达几乎难以察觉父亲的内心想法。小时候说不送我上学,他就真的不再过问一句。第一次去外地求学,他也没有流露出任何不舍。工作不顺心想转行,从他那里得不到什么建议。抢不到车票回不了家,他也只回了句“别折腾了”。即使长大成人的子女回看这些日常相处场景,也不免觉得父亲的表现真实又扎心,于是得出结论“他的话啊,就没有一句甜的”,这也是“不太甜”的由来,然而广告到此并未结束,而是用温情反转揭示“不太甜”的父亲背后,隐藏着浓浓的爱与在意。叙事视角从子女切换到父亲,孩子第一次自己上学,他悄悄跟了一路,“不甜”的放手藏着他放不下的心;女儿头一回离家求学,他背过身才敢难过,“不甜”的告别藏着他太多的牵念;儿子初入社会要转行,他挂断电话就去转钱,“不甜”的言辞藏着他太多的关爱。欲扬先抑的手法和“不太甜”的父爱简直不要太搭,伊利欣活巧妙营造两种视角,一种是过去不理解父亲的孩子视角,一种是重新回顾父亲含蓄情感的观众视角,“不太甜”指的是情感表达方式,而不是感情深厚程度。伊利欣活最后还总结这份“不太甜”的爱并不需要加糖,所有情感并非都要外放,只要子女感受、体谅父亲的爱与在意就好,这番话道出爱的本质,也戳中身为子女的观众内心,品牌不说教不煽情的态度显然赢得许多受众好感。以小见大切入公共话题,情感驱动认同一支微电影最打动观众的地方,不是技巧有多高超,而是实打实的情感共鸣,《纾糖之爱》触发受众情感的关键在于,以贴近现实生活的小视角切入父爱这个大主题,令观众感同身受、沉浸其中。伊利欣活很懂子女的心理,也懂得父亲隐忍深沉的爱,将父爱定义为“不太甜”的关怀,透过父子疏于情感表达的现象洞察到代际沟通问题的本质,两代人其实都不太懂如何表达自己的关心。而代际之间的认知差异和矛盾,已经是大众热议的公共话题,父亲节是引爆讨论的最好时机,年轻一代习惯表达自我、展示个性,年长的父辈却不善表达,于是情感壁垒越筑越厚,父亲节的处境也变得尴尬起来,人们不吝于将各种溢美之词放在母亲身上,却往往对父亲知之甚少。伊利欣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