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伊利递交的年成绩单震惊了整个乳业,其超额完成了去年年初定下的千亿营收目标,成为亚洲首个收入破千亿的乳企,行业梯队也因此加速分化。自此,乳业彻底告别双巨头时代,形成“一超多强”的新格局。
图/视觉中国
财报显示,年伊利实现总营收.95亿元,同比增长14.15%,与第二梯队乳企拉开了亿元以上的收入差距;净利润87.32亿元,同比增长23%,是第二梯队乳企净利的1.74倍。
整个年,伊利营收增长绝对值超过亿元,相当于一家中等乳企的全年营收规模,这意味着,去年一年伊利仅收入增长部分,就能单独排进中国乳企收入排行榜前十。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千亿都是一个坎,就像登山一样,越往上空气越稀薄挑战越大,速度因此不得不放慢下来。伊利令同行们艳羡的地方在于,其不仅营收体量在行业遥遥领先,增长速度也丝毫不弱,年第一季度,伊利营收依然取得双位数增长,同比增13.47%至.47亿元;净利润35.08亿元,同比大增24.08%。
千亿伊利,仍在奔跑
收入规模突破千亿之后,伊利这个亚洲最大的乳业巨头仍在继续奔跑。
和很多消费企业近两年先收缩、后复苏的情况不同,在疫情爆发的过去两年,伊利的业绩增长一直很稳健,年的成绩则是在年业绩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再次提速。
年,在全国疫情最严重的背景下,伊利依旧实现收入和利润的双增长,总营收达到.8亿元,同比增长7.24%,归母净利润70.8亿元,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即使放到今年,这个成绩依旧是国内第一。
学霸永远是全班同学学习的对象,在同行们铆足劲儿想要追赶伊利年的成绩单时,其再次发力,取得了一个让所有同行们望尘莫及的成绩,不仅率先跨过千亿门槛的大门,还一如继往地保持着高速增长。
年一季报显示,伊利一季度营业总收入达.47亿元,同比增长13.47%;净利润35.08亿元,同比大增24.08%。即使同行们能取得一样的增速,但由于收入体量更大,今年一季度伊利收入和利润的绝对增加值进一步扩大,毫无疑问地稳坐乳业绝对龙头的地位。
图/伊利
除了科技互联网行业,在传统行业,很少有企业能够在收入体量足够庞大之后,还能继续保持收入和利润的高速增长。
互联网行业具有极强的边际成本递减效应,当用户规模到达一定体量,伴随着边际成本降低,收入和利润增速反而可能越来越快。
与之不同,对于传统消费企业而言,收入规模能到千亿水平的寥寥无几,在此基础上还能维持收入和利润的进一步增长,则对企业的产业链布局、供应链水平和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比互联网企业更高的要求。
大象奔跑,速度不减,在千亿营收之后的高增长,意味着伊利在成本控制、供应链稳定、渠道掌控等方面的能力领先,对比同行的规模和管理优势正在拉大,飞轮效应已经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的影响下,去年消费整体疲软,多家消费白马股业绩纷纷变脸,国内规模以上乳企经营也受到一定影响。在此背景下,伊利营收和利润的高增长,实际上是逆周期而行的。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国内规模以上乳业主营业务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10.26%,利润总额.77亿元,同比下降5.69%。去年国内乳业行业整体收入水平有一定增长,但利润水平却呈现较大幅度下降,而伊利不管是收入还是利润增长,在行业都遥遥领先。
除了直接销量和售价的提升,伊利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与近两年销售费用率的逐步降低密切相关。财报显示,年伊利销售费用为.15亿元,占营收比例为17.46%,费用率远远低于行业水平,营销效率颇高。
随着乳业从双巨头格局过渡到“一超多强”格局,伊利面临的行业竞争压力趋缓。在此背景下,逐步降低销售费用率,进一步抬升利润水平,已经成为伊利的最优选择,这也是年全年和年第一季度伊利净利润增速大幅高于收入增速的一个重要原因。
液态奶基本盘稳固
伊利收入取得高速增长的一个核心原因是,其主营业务液态奶的基本盘稳固。
报告期内,伊利液态奶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11.54%,对其营收的贡献度为76.8%。伊利液态奶基本盘表现出强劲增长态势,是因为手下尽是精兵强将,重点品牌呈现出强者愈强的发展局面。
图/伊利
伊利有三个年销售规模超亿元的品牌,在伊利纯牛奶和安慕希常温酸奶两大超级单品之后,去年金典纯牛奶的年销售额也迈入亿元队列,成为乳制品甚至食品领域的超级明星单品,三个品牌每一个单拿出来都比不少上市公司全年的营收还要高。
其中,金典有机系列市场占有率,在连续多年领先的基础上,再次增长0.64个百分点,高居有机奶品类第一;畅轻低温酸奶的市场占有率位居细分品类第一;为满足消费者浓郁口感和健康营养诉求,伊利对“臻浓”系列纯牛奶进行升级,该品类年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近六成;“舒化”高端功能系列产品,因无乳糖、好吸收的特性,年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近三成。
各大单品高增长的取得主要依赖于下沉市场。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伊利整个液态奶业务线的增长主要是靠持续加强低线城市和乡镇市场的开拓取得的。
根据凯度消费者指数显示,年前三季度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城、省会城市消费者常温奶消费同比分别增长10.8%、9.1%和9.0%,与之相比北上广成消费者常温奶消费同比仅增长2.2%。据伊利年报显示,截至年12月,伊利常温液态奶的市场渗透率比上年同期提升了0.7个百分点,这主要得益于在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市场渗透率分别比上年同期提升了0.6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
想要抢占下沉市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考验的是企业的渠道能力。伊利早在7年就借助商务部“万村千乡”活动进入乡镇销售终端,较早布局下沉市场,积累了先发优势。年通过开发空白网点、搭建乡村服务体系,提升终端响应速度,继续巩固在乡镇村的竞争优势。截止年,伊利乡镇村网点数量高达.6万家。
当然,产品摆上货架,能让消费者装进购物车,靠的是品牌力,说白了,消费者要认这个品牌。根据BrandZ发布的“年最具价值中国品牌强”榜单,伊利连续9年蝉联食品和乳制品行业第一;在凯度消费者指数《年亚洲市场品牌足迹》报告中,“伊利”品牌以近13亿级的消费者触及数,连续6年成为消费者选择最多的品牌。
“伊利液态奶的品牌知名度确实很强,从一二线城市到乡镇,消费者对该品牌认知度高,所以很多消费者放弃了小品牌,选择了大品牌。”宋亮说道。
多条新增长曲线
除了核心液态奶业务外,伊利的其他业务线也开足了马力。
年年报显示,伊利奶粉及奶制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09亿元,同比大增25.8%,其中金领冠旗下系列婴幼儿配方奶粉年销售收入突破百亿级。同时,伊利婴幼儿配方奶粉零售额市占份额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市场第一;成人配方奶粉零售额市占份额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市占份额位居市场第一,保持绝对领先地位。
图/视觉中国
艾瑞发布的《中国母婴消费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指出,随着国内消费人群结构的迭代,目前90后、95后已成为母婴人群主力*。相比于80后父母,超八成90后父母并不在意价格,而是更愿意为产品品质和安全买单。
早在3年,伊利便开启了中国母婴营养研究之路,并建成国内首个企业级“母乳研究数据库”。近20年来,金领冠已获得包括“含α-乳清蛋白和β-酪蛋白组合的婴儿配方奶粉及其制备方法”、“更有利于宝宝生长发育的核苷酸组成和比例”在内的5项核心配方发明专利,以及14项中外专利授权认证。
在冷饮业务方面,实现营业收入71.61亿元,同比增长16.28%,业务规模连续20多年保持第一的同时,盈利能力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通过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市场渗透率遥遥领先,该业务已连续27年位居全国冷饮行业龙头地位。另外,伊利奶酪业务取得了超过%的收入增长,市场占有率同比提升6.3个百分点。
欧睿数据显示,我国奶酪市场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到25%,其中消费人群以儿童和青年群体为主。另外,据凯度消费者指数数据显示,儿童奶酪零食占据奶酪零售市场份额的55%,成为国内奶酪市场最大的C端单品。
随着儿童奶酪棒市场升温,引得各大品牌争相入局。能在众多品牌包围中,依然保持超强战斗力,伊利凭的是对品质的高标准。
图/视觉中国
现行国标GB—标准中,再制干酪中干酪含量只要不低于15%即算达标,而市场上多数儿童奶酪棒的干酪含量也都没有超过20%。然而,伊利儿童奶酪棒产品干酪含量≥51%,远超国家标准,这也构成了伊利奶酪棒的一个独特优势。
随着消费人口结构发生改变,品牌要是不想掉队,就得了解年轻人所求所想。新营销实战专家朱延辉表示,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品质化和精致化,信息获取的平权化又提升了消费者的认知能力,如何借助社交链平台的影响力,引导和加速z世代消费群体的购买决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宋亮看来,伊利新业务呈现超预期增长,与新业务推广强力度不无关系,“产品宣传很到位。”不过宣传不是赔本赚吆喝,伊利擅长的是四两拨千斤。
伊利基于不同子品牌特性,在年搭建起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