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诺尼亚起义是潘诺尼亚人最后一次有组织的反罗马运动,在起义失败后,潘诺尼亚各部落均遭到了罗马人的严酷惩罚,较大的部落被拆分、迁移、监视,更重要的是,罗马人认识到了自己在伊利里库姆建立的管理体系过于简单,多种文化和社会矛盾的存在使得这里很难用一个行省*府来加以控制,因此,就像在山北高卢一样,对伊利里库姆行省的分治也就成为了罗马治理*策的必然选项。罗马把伊利里亚行省大致以尤利安阿尔卑斯山——萨瓦河谷为界,划分为南北两个行省,向北直达多瑙河畔的内陆行省称之为潘诺尼亚,向南直达亚得里亚海与意大利隔海相望的地中海行省称之为达尔马提亚,行省之间的分界线并非十分明显。
一、行省建立的时间
这种划分方式完全取决于当地人的*治态度,南伊利里亚地区长期与罗马人交往,并部分接受了罗马化,他们已经成为了地中海世界的一员,支持罗马人的统治。而北伊利里亚地区刚刚平息了起义,百废待兴,社会发展落后,本就复杂的部族分布情况由于罗马人的惩戒*策——将战败的大量潘诺尼亚人从南伊利里亚地区强行迁入到北伊利里亚的凯尔特人区域——而使得潘诺尼亚行省的民族分布情况更为复杂。从此,潘诺尼亚就与达尔马提亚走上了不同的发展之路:达尔马提亚作为沿海经济的一部分,很快融入到了地中海经济圈,而潘诺尼亚则在强调*事建设的过程中,日后发展出了*事——边疆经济体系。
学界一直没有对潘诺尼亚行省建立的时间得出统一的结论,在各种观点中,最主要的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行省建立的时间在公元9年后不久。这种观点在早些时代曾被学者们普遍接受,威尔克斯在《剑桥古代史》中也认为奥古斯都划分行省的时间可能在公元9年。这个假设是基于威莱乌斯帕特库路斯的记载,他提到在公元6年,梅萨里努斯是伊利里亚总督,而在公元9年,波斯图穆斯是达尔马提亚总督。
但是,一些史料却与这种看法相矛盾。首先,奥古斯都在《自传》中没有提到分割或建立任何行省,而是非常具体地提到了将潘诺尼亚地区并入帝国的伊利里亚行省:“潘诺尼亚人……现在已被我的继子以及副将提比略所征服。我将他们并入罗马帝国并将伊利里亚行省的边境扩展到了多瑙河畔。”
其次,波斯图穆斯的职务的确是达尔马提亚总督,但是他可能是在起义期间被临时指派而来,弗鲁斯曾提到,他的任务是来开采*金,而非指挥*队。最后,科尔涅利乌斯多拉贝拉是公元14至20年间的伊利里亚总督,在埃皮达鲁斯出土的多拉贝拉碑文证实了这点,这表明可能在公元20年前伊利里亚行省仍然存在。不过在碑文中同时确认了一个上伊利里亚的存在,这也就暗示着应该还有一个下伊利里亚的存在,但由于没有找到相关行省组织机构的痕迹,无法肯定这个上下伊利里亚代表着行省的拆分。
第二种观点认为行省建立的时间在克劳狄到苇伯芗之间。这种观点的证据有两个:一是出土的公元60年*事文件中仍然在使用伊利里库姆一词;二是昆达图斯在克劳狄时代曾被任命为伊利里亚总督。
第三种观点认为行省建立的时间在公元19至20年左右。这种观点主要根据史实与考古发现的推断。这种观点认为伊利里亚分治是潘诺尼亚起义的后续影响,这是奥古斯都去世前就制定好的计划,只是后来多次偶发事件的干预,才导致将分治时间一直推迟到提比略统治时期。
第一次推迟是由于瓦鲁斯灾难的发生,奥古斯都不得不优先处理日耳曼尼亚事务;第二次推迟是由于奥古斯都去世,在奥古斯都去世前,提比略曾计划前往伊利里亚,有学者认为在当时伊利里亚并无记载需要提比略这种级别的统治者前去处理,那么提比略这次出行极有可能是去分割伊利里亚,如同同时期日耳曼尼库斯在高卢的任务一样;第三次推迟是由于公元14年的潘诺尼亚兵变,这一时期被派往伊利里亚的是提比略之子德鲁苏斯,但是德鲁苏斯在兵变结束后不久,同一年就返回了罗马,这表明兵变推迟了分割行省的计划。
德鲁苏斯在公元17年第二次前往伊利里亚,他的任务是处理马克曼尼人等日耳曼人事务,公元19年,他的任务完成,协助组建了附庸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万尼姆王国,然而,他在公元20年才回到罗马,有学者认为这多出的一年极有可能是为了分割伊利里亚、建立潘诺尼亚行省和达尔马提亚行省。
并且,这种观点也得到了考古发现的证明,在皮西迪亚发现的一名潘诺尼亚*团老兵的碑文,上面显示他是第15“阿波罗尼亚”*团士兵马库斯·塞乌斯,他从公元28年起在新的行省潘诺尼亚开始服役,退役后回到他的家乡皮西迪亚,这是最早记载潘诺尼亚的碑文,表明至少在公元28年之前,潘诺尼亚行省已经建立,而公元28年前,文献记载有可能出现划分行省的*治事件就只有德鲁苏斯在公元19-20年的行为。
二、行省初创时期的管辖范围
与行省的建立时间问题相似,新建行省的范围也存在着争议。争议的主要区域在于潘诺尼亚行省北部是否真的抵达到多瑙河畔。按照传统的观点,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在奥古斯都的自传中也明确提到“将伊利里亚行省的边境扩展到了多瑙河畔”,因此,在大多数现代出版的书籍和文献中,奥古斯都时期以及公元1世纪的潘诺尼亚地图总是一个北部与东部直达多瑙河畔,与“蛮族”隔河对峙的边疆地区。
然而,由于这种说法缺少考古资料的有力支持,有部分学者提出了三点质疑:第一,在行省东北部的阿奎库姆*团基地的遗迹最早只能追溯到克劳狄时期,在此之前,行省的东北部缺乏遗迹可以证明罗马人在这里实行过有效统治。
第二,在行省西北部的卡农图姆*团基地是罗马驻守多瑙河畔的重要要塞,通常认为建立于提比略时期,其证据是建立基地时竖立的巨大石碑。但是最近的研究却认为卡农图姆出土的碑文“Ti...”指代的并不是提比略,而是提图斯,这样就推翻了卡农图姆建立于提比略时代的直接证据,剩下的遗迹证据也都不早于克劳狄时期。而且还有学者认为当时以卡农图姆为代表的西潘诺尼亚根本就不在伊利里亚/潘诺尼亚境内,而在诺里库姆的管辖下。
第三,根据史料记载,在提比略时代,通过罗马人的援助,以夸地人为主体部落组建的日耳曼万尼姆王国是一个横跨多瑙河两岸的*权。如果罗马人真的可以完全控制潘诺尼亚北部地区,疆域直达多瑙河畔,必然不会将自己行省辖区的一部分土地赠与一个未必可以被完全操控的同盟。
因此,一些匈牙利学者进一步认为,潘诺尼亚东北部地区可能直到克劳狄时期才被完全征服,这说明在奥古斯都时代定形,在提比略时代建立的潘诺尼亚行省最初的范围极有可能只在潘诺尼亚南部萨瓦河与德拉瓦河一带。而奥古斯都在自传中所指出的“疆域直达多瑙河畔”中的多瑙河,可能并不是通常认为的从维也纳到布达佩斯之间的多瑙河,而是指斯拉沃尼亚一带的多瑙河,也就是说,奥古斯都所征服的,提比略所建立的潘诺尼亚行省的最初范围只是潘诺尼亚行省的南部。
除此之外,行省名字的由来也可以间接证明这种观点。据上文所知,潘诺尼亚行省的名字来自当地最强大的部族潘诺尼亚人,但是在整个潘诺尼亚行省范围内,只有南部萨瓦河谷这部分地区才是潘诺尼亚人的主要活动区域,而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是凯尔特人的区域,尤其是波伊人的社区,分布广泛,长期作为潘诺尼亚北部的一支重要力量,罗马作家甚至普遍使用“波伊人”作为潘诺尼亚当地凯尔特人的另一种称呼。
总结
罗马人将这个在提比略时代新建立的行省命名为潘诺尼亚,可以推断出初创时期的潘诺尼亚行省的直接管辖区域也许仅仅是局限于萨瓦河谷等潘诺尼亚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内,而对潘诺尼亚北部地区的诸多部落则采取一种间接的管理方式。通过对史料以及考古资料的梳理分析,潘诺尼亚行省很可能建立在提比略时代,建立之初的管辖区域只有潘诺尼亚行省的南部地区,到了克劳狄时代以后,才征服了东北部地区,逐步将罗马人的实际控制区域扩展到整个潘诺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