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共读第13期读书吧阅读交 [复制链接]

1#
视频网站免费vip账号 https://news.360xh.com/202109/23/66346.html

栏目介绍

精神成长需要高品位阅读的滋养,专业发展需要经典专著的引领。工作室“经典共读”栏目,通过名师推荐书目、每周固定分享的形式,让阅读成为习惯,让思考得到升华。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名著19种》

经典共读阶段交流

01

分享教师卫晶晶

我对“非学校化社会”的理解是教育资源的平等。不以未来的谋生、工具、商品价值的需求为目的的自我行动,突出有个人内在心里驱使的快乐机构,认为教育不能直接交给学校,学校教什么就学什么。当然“非学校化社会”也有一些激进的客观性。接下来我的理解阐述如下:

首先,伊利奇认为学校教育是有局限性的。他认为家庭收入决定受教育的启始年龄、质量、程度、年限等。有钱人所受的教育显然优于贫苦人民。文化资本不均衡,学校教什么他们学什么,穷人丧失控制自己学习的勇气和能力。他还认为学习是他人操纵越少越好,身心投入时学的最好,而学校教育的固定模式让学生失去个性、想象力、创造力。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创造性的,依赖于对出乎意料的问题的惊奇,对事物的想象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热爱。

其次,“非学校化社会”的优越性。他主张教育形成”学习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所有的教育资源都是优质的、公平的、广泛的,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当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交流还可以有伙伴选配,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还可以有导师进行指导。他的种种思想非常迎合现代社会的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趋势。

最后,学校教育和“非学校化社会”二者的利弊和结合。学校教育虽然有限制性,但是对初学者和自己没有什么学习经验的受教育者来说也是一种规范化的引导,它让学生在学校的大环境中可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加了解自己,为自己所需亮明正确的方向。“非学校化社会”的资源虽多,但是受教者太多的选择权反而会较少的针对性的学习。

二者相结合,达成终身学习的有力教育模式是非常好的。在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终身学习,让自己体验知识丰盈的快乐人生!

02

分享教师成清珍

西方当代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教育专著《终身教育引论》中对终身教育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书中对终身教育的意义进行了这样的阐述:它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的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地内在联系。由此可见,终身教育主要考虑的是教育的整体性、联系性。这就是说,教育并不是短时间或者一次性完成的,此观点激励人的一生都要坚持学习,接受教育。我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吧。

在文中,朗格朗还提到一个词:“学会学习”。这说明了学习是要让我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去适应以后的生活,并在自己整个求知的道路上和文化生涯中得心应手地去运用这种方法,以达到努力建设更美好生活的最终目的。他还提出,教育不要只依靠传统的学校教育,校外的一切与社会、与人相关的活动都成为学习场所,并且每个人要学会把自己的时间合理地用于工作和休息,用于集体活动和独处,用于学习和娱乐。因此人不但要“学会生存”,还要“学会消闲”,才能获得一种更和谐、更充实和符合生命真谛的生活。

在朗格朗的终身教育中,专门提到了对教师的要求:在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作为知识传递者所发挥的作用在重要性和影响两方面都将逐渐消失。而在当今网络科技时代,作为教师更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吸收和学习最新、最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并把最新、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所淘汰。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终身幸福!

03

分享教师吴津津

毫不夸张地说,我是一口气读完了《被压迫者的教育学》,这本书是当代著名教育家弗莱雷的主要著作之一。读这本书的时候,弗莱雷非常现代的教育理念,并没有让我觉得和它是隔了一个世纪,就像对这本书的评价:本书被认为是“超越了他自己的时代及其作者的时代”的经典之作。

弗莱雷认为,“不能将学习简化到仅仅学习词、音节或者字母,一种教师用词填满假设‘一无所知’的学习者头脑中的教学过程”,相反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坚决主张不管学习者是何种水平,我认为应该让他们自己成为求知活动中的主体。”他认为,虽然“在任何背景下,学生都需要教师的帮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帮助使学生的创造性及建构语言的能力显得微不足道。”并主张,“教育者决不能允许其好奇心凌驾于学生之上,从而使学生处于教育者的阴影之下。”

在弗莱雷的观点里,“意识化”是弗莱雷教育理论的核心,通过教育培养人的批判性意识,引导人们从非人性化走向人性化,并获得完美、丰富人性的过程。这样的思想和中国的“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是一致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去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意识,打破自己的认知,打破教师传授的知识,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在我看来,我们可以先从学生的提问开始。

一节完美的课堂不是教师问学生答,且答的标准答得漂亮的课堂。如果课堂上学生不断产生对知识的疑问,从而引发学生自己思考,即使课堂上没有完成我们预设的目标,课下学生还能继续去探索这些疑问,我想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效果是弗莱雷希望看到的。

合校前,我们在下冶二中的时候,翟校长就带领我们做了一个“今天,你提问了吗”问题本活动。教师的教案最后一项是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预设外的问题是什么?学生的问题本上,每天记录学科外、课堂外的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除了可以向同学请教,向教师请教以外,学校每周给学生留两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微机室,自己上网查阅资料,解疑。学生们的兴致非常高,自己查完之后,会相互交流,达到共享。

现在看来,我们的翟校长这一做法真的是用心良苦。教育,本就是一项未来工程,如果我们教师能先抛开自己的功利思想,着眼未来,课堂上,我们可以不做那个万能的老师,我们完全可以弱化自己,让学生去提问,让学生去思考,去解答。这样,我们的孩子在未来,才更是大有可为。

04

分享教师吴利云

读书,就是和名师对话。本周阅读的内容中,最吸引我的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部分内容,我在网上找到并阅读了完整版的章节,感觉这些内容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为我们更好地教学明确了方向。主要围绕以下四点展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围绕这四个问题,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教育目标。对大量的选择中选取适当的目标,并对理论学习的筛选和过滤,当目标明确后,需要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形式是每一个教育目标都包括“行为”和“内容”两方面,以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

2.选择学习经验。顾名思义,很多人理解的学习经验是从教育者出发,而非被教育者。也不等同于一门学科所涉及到的内容,更倾向于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教师只是起到一个调节教学环境的作用,从而来适当的控制教学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应对他们加以组织,于是提出了三项主要准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其中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课程要素;顺序性强调每一后续经验要以前面的经验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整合性是指协调各种学习经验之间的横向关系,以便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

4.评价结果。泰勒认为,以上的学习过程应有了初步的认知和评价,其实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是否完全意义上的领悟,是对学习经验较为全面的检验,检验实际上是否起到作用。但凡在参与结果中得到所期望的行为的有效证据,都是合适的评论方法。

通过对教育目标的学习,我对课堂中的一些教学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比如教育目标的制定因人而异,需要我们实事求是,不能过于僵化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该具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从而营造出新颖有趣的实效课堂。以后工作中会继续坚持阅读,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05

分享教师陈丹丹

弗莱雷自幼家境贫困,让他深深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和阶级间的差别,因此,就孕育出了这本《被压迫者教育学》。他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是“自巴赫尔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

弗莱雷主张“教育即解放”的核心教育思想。他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必须弘扬、唤醒并形成被压迫者的主体意识和批判意识,而这些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教学过程必须注重人的主体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他还主张,“教育者决不能允许其好奇心凌驾于学生之上,从而使学生处于教育者的阴影之下。”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同样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主人。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创设良好的情景、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在教育中,弗莱雷反对“灌输式教育”提倡“提问式教育”。他将灌输式教育比作是“银行储蓄”式的教育,教师作为储户学生作为保管人。学生只能接受、输入并存储知识,没有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无所不知,而受教育者一无所知;教育者讲和思考,受教育者听和接受思想;教师成为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而学生只纯粹是客体。他认为实施提问式教育的唯一的途径是——对话。教育需要交流,需要有效的对话。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回想自己的教育之路,也曾有过类似于“灌输式教育”的教育方式。尤其记忆清晰的是刚刚由初中教学改为小学教学的时候,面对一群叽叽喳喳的小朋友们,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整个课堂只能在自己高强度的管束之下进行,上课效果甚微。通过最近一段时间名师工作室安排的阅读学习,以及身边的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的指引,不断的更新和改正着我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学理念在脑海里逐渐生根发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也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的弃旧迎新,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的有效!

06

分享教师史方敏

本周继续阅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名著19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被压迫者教育学》和《终身教育引论》这两章内容,感受颇丰,分享给大家:

《被压迫者教育学》本书被认为是“超越了它自己的时代及其作者的时代”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和引言,不小篇幅的可以对作者成书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等有一定的了解;第二部分是正文,分为四个章节,主要反映了作者的理论。我认为四个章节都很重要,尤其是前三章。

第一章是教学过程从主体出发。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因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