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前,随处都可以观察到家长们的教育焦虑和资源竞争,特别是教育发达的东部和沿海省份。作者基于对“排座位”这一日常教育教学现象的观察,揭示中国家长的再生产观念和对阶层流动稳固的追求。
作者:张智林
原文标题:“排座位”中的空间等级与父母焦虑——基于N市M中学的人类学考察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年第10期
摘要
随着教育话题的不断发酵,以微观空间为基础的讨论已经形成了教育研究的新领域。通过对教室内“排座位”产生的“差序格局”式的空间等级秩序的生成与家长再生产观念的民族志考察,从教育人类学的视域理解中国父母对于教育和阶层流动的认识和焦虑,而不同阶层家庭对“座位”教育资源化的表现也映射了当下中国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排座位”不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技术和手段,也是家长眼中的重要教育资源,更是家长教育竞争中的“角斗场”。在当前语境之下,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在教育大*中拔得头筹,在日常教育实践“排座位”中既运用布尔迪厄的“资本”,又将本土“人情”“面子”等概念融入其中,不同家庭的表现都证明:父母的教育焦虑主要来源对再生产的恐惧,而学校教育成为摆脱焦虑的重要途径与通道。
关键词
排座位;空间等级;阶层流动;再生产;父母焦虑;
问题提出
年4月电视剧《小舍得》播出后,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家庭教育和子女未来的注意与讨论,面对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与父母“望子*、望女成凤”的心愿,再生产和阶层流动的问题在“教育焦虑”中被呈现出来。新华日报发表《“鸡娃”流行,该如何安放我们的教育焦虑》一文,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家长们在面临子女教育时所表现出来的“焦虑”状态,“鸡娃”现象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话题,中国城市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而给其“打鸡血”,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补课,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此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以及对再生产、阶层流动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反思。在日常教育和生活实践中,随处都可以观察到家长们的教育焦虑和资源竞争,特别是教育发达的东部和沿海省份。本文则基于对“排座位”这一日常教育教学现象的观察,揭示中国家长的再生产观念和对阶层流动稳固的追求。
大部分人在入学时都听说过:“给我家孩子分一个好点的座位!”这句简单的话背后蕴藏着中国父母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和期望?他们又是如何将“座位”赋予空间等级?在ZhangMin对中国西北某高级中学的研究中,她通过民族志的方式分析了中国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利用微观视角探讨教室空间内的“等级化”与教师道德的“位次化”,描述了教师利用座位等策略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并结合中国的社会背景讲述学生所面临的社会流动阻碍和空间*治,既窥视了教师的道德化表征又讨论了学生对“排位次”的认识和反抗实践。[1](p-)EdwardCollyer的考察也说明教师对座位的空间安排会影响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偏好。[2](p-)但在中国的语境内,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单位在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XinWang讨论了中国中产阶级家庭子女留学美国的动机,表明出国留学被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理解为追求和维护其社会地位和社会流动的一种方式。[3](p52)城市如此农村亦是,很多教师、干部等公务员家庭擅长利用自己的各种关系,激活社会资本以促进子女学业上取得成就。[4](p-)因此家长在子女教育中所承担的角色日益成为研究的重要领域,到底是“救生员”还是“教练员”,[5](p-)这是不同阶层的家庭所面临的问题。而“母职经纪人化”[6](p79-90)“拼妈”[7](p61-67)“拼爹”[8](p-+-)的社会风气逐渐在中国愈演愈烈,随着市场化和老龄化时代的发展更延伸到“隔代陪读”[9](p66-75)话题。
从历史出发,人们的思想受儒家传统的影响根深蒂固,“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苦,唯有读书高”更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口头禅。从现实出发,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冲击使父母的“铁饭碗”“官本位”思想不断增强,而且更多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边缘的家庭更是想通过教育实现阶层流动。有的学者将对底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