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总有人在剧场等着发笑伊利亚特首场速 [复制链接]

1#
感谢演后谈,延缓了我的“阿基里斯”愤怒,却也像剧中人一样,时间并没有带来根本的改变,最终筑成了这篇速记。作品的一开头是让人有点失落的。演员跳出镜框与观众互动,夹杂大量中国地名,甚至一些中文名词,让人联想起去年乌镇戏剧节的《19.14》,仿佛就是一场知识普及的前戏。但渐渐的,这部大约分钟的“独角戏”开始发挥出其特别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截取有方,而且绝不去正面和宏大地叙述庞杂的故事,就像剧中的阿基里斯在赫克托耳朝他冲来时紧紧抓住他的盔甲的弱点——那个肩胛和颈脖处狭小的缝隙一样,抓住的是那些由英雄和战争铸就的坚硬的历史里的“柔软的缝隙”,撬开背后的人性密码,一招致命。这些“柔软的缝隙”都是剧中人之间的“FACETOFACE”:阿基里斯和阿伽门农、阿基里斯和兄弟帕特洛克罗斯、帕特洛克罗斯和赫克托耳、阿基里斯和赫克托耳、阿基里斯和赫克托耳的老父亲……,与那些流传至今的伟大的中国经典戏曲一样,让这部庞大史诗中人与人最近距离的人性冲突和情感勾连成为全剧的形式重心。高明、贴切。就当人们沉浸其中时,作品两度突然通过长长的念白,把人们一步步送回到现实。一段是愤怒的阿基里斯击杀赫克托耳时,演员报出了长串的战争的名字,西方到东方,古代到今天。一段是特洛伊战败,报出了一个个被毁灭的文明的名字。它就像华盛顿越战纪念碑上的一个个战死者的名姓,只不过后者是凝固在地里,此刻,是流动的墓碑。这时候让人恍然:开场时的“普及”其实是埋伏。也就在这个时候,观众席里竟然三三两两爆发出笑声。几次十字*东征也在笑,以为是在绕口令耍嘴皮子哩。它们构成了我的“阿基里斯”愤怒。

演后谈:乐师、翻译、导演、主演

演后谈一开始主演丹尼斯主动谈到了这个场景,不过他同时举例其他国家的近似状况并归结为文化的差异。但他恐怕不知道,在我们的剧场里,几乎每天都有人在等着发笑。也许在一些人戏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逗乐减压,也也许思考早已是淹没在赞歌里的禁忌。就在这些笑声里,现实与这部诞生在美国入侵伊拉克时的反战作品构成了残酷的反讽:作品本身成了在台上喋喋不休的孤独的演讲者,他的一切动机、肢体和语言,都成了好笑的活剧。这是吵醒了只愿意精算当下的人们的代价。不过,对于那些永远在剧场等待发笑的人来说,丹尼斯的表演足够值得票价了。在戏里戏外自由游走,在古今时空自在穿越。加上够专业的灯光、舞美、音响……。真的够了。本期图文作者:元未

《伊利亚特》

“荷马的外套”剧团导演:丽萨?彼得森演员:丹尼斯·欧哈拉上海·中国大戏院8月10日和11日晚还有两场8月10日下午两点在剧院三楼还有年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冥界》的制作人MaraIsaacs的讲座欢迎有兴趣者前往一笑END最近看不懂世界?等待果陀吧!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前世今生香港风雨中乐上山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