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春痘诚信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0/9084402.html又名:关于我打算在自然科学公选课做人文pre这件事大家好,我是20级社人院的[数据删除],今天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火山的小知识。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从伊利亚特到山海经:火山符号意涵神话考》,做这个题目是因为老师第一节课讲火山名词的时候,提了一下神话来源这个方面,但是过的非常快,那页PPT也就大概停了2秒钟,以至于我只记得“伏尔甘”和“山海经”这两个词。所以我想咱们或许可以多拓展一些,看一看这些神话文本是怎么讲这个事儿的。当然时间关系,我们只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再尝试提供一些理论视角去解读。我们这次的结构是这样的:首先是一个理论铺垫,我们在这里要引出宗教起源和叙事的一些说法。接下来就进入两个具体文本,先是赫菲斯托斯,也就是希腊神话这个方面。那之后就是山海经,我们可以看看中西的对比。当然这种古文献对比肯定要考虑时间性,包括宗教发展阶段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不能说是一个很严格的研究,以分享为主。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一部分,“火山中的宗教原动力”。这里引用的是麦克斯穆勒在《宗教的起源与发展》里面的说法。他说这个宗教是哪里来的呢?它不是理性推导,也不是感性情感,它是一种“领悟”。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看海,感官可以把握一部分“海”,我们可以看到波光粼粼啊,海浪啊这样的东西。但同时海洋是延伸出去的,它远远超越我们看到的那个海天交接处,我们再想去把握超越感官的那部分海,会发现做不到。所以就“领悟”到:哦!有一个东西,穆勒叫做“无限”的这个存在,是“在我之上”的,这种感受就出来了。火山有没有这种性质呢?可能我们觉得它比较特殊,而且好像和“海”这样的存在比起来不太一样,它能被把握的东西好像更多一点?这里一方面,跟其他自然现象或者事物比起来,火山确实是一个比较少出现在初民社会生活里面的东西,所以你会发现跟它有关的神话文本是不多的,一些特殊地理位置才会出产这些神话叙事,比如意大利那一块,包括我们后面讲到的昆仑山。那另一个方面就是引入“无限”的自然事物存不存在差别的问题,海洋和雨水暗示的“无限”是一样的吗?穆勒的策略是做了一个类型划分,比如一块石头,一棵草,这是“可知”的自然;另一个类型是可以被“半把握”的,比如山岭,我们可以把握它的(部分)形态,包括去触及、去有限地改变它,但是什么东西导致山岭会这样变化?它上面为什么会滋养出一些植被?这个不知道;最后一种是“不可触知”的,比如天空、太阳,这种不可把握的部分就更大。而主要的神灵观念从后面二者产生,前者这种可把握的对象则作为一个载体,承载着无限观进入拜物教的领域。这种划分显然是有争议的,比如一块石头真的就“可知”吗?它“硬”的性质从哪里来?可知与不可知的划界会进入认识论的纠结,我们这里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