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www.bdfyy999.com/(报告出品方/作者:德邦证券,熊鹏、韦香怡)
1.乳制品行业迎高质发展,后疫情时代寻新机遇
中国乳制品行业作为充分竞争的行业已经过快速成长阶段,目前整体行业已逐步转向价增驱动的高质发展阶段,但人均乳品消费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对标发达国家来看未来市场规模增长空间大。同时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双寡头格局已较为稳定,区域乳企常以差异化竞争的形式获取市场份额,行业竞争趋于理性。但乳制品受益于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与消费升级的趋势,在乳品渗透率持续提升的同时也迸发出更多层次的需求,若乳企可以站在风口把握新机遇,有望在行业长期增长确定性强的背景下实现突围。
1.1.乳品渗透率持续提升,行业规模扩容可期
千亿级乳制品行业,长期成长仍有空间。据欧睿数据统计,中国年乳制品行业市场规模已接近亿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1至11月中国乳制品产量为万吨,同比增长3.6%,年全年中国乳制品产量为万吨,同比增长9.0%。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乳制品行业年至年产销率基本都在%上下浮动,说明我国消费者向来对乳制品需求充分。中国奶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年至年中国乳制品加工销售收入缓慢平稳增长,CAGR为4.6%,年1-11月销售收入达亿元,超过年全年。预计乳制品行业长期产量与销量仍将缓慢提升。
我国与发达国家人均奶类消费量差距较大,对标来看提升空间广阔。年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为12.0千克,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中国与日本人均奶制品消耗量有约3倍差距,与美国有约5倍差距,与英国、澳大利亚有约8倍差距,长期来看提升空间广阔。
消费升级与健康意识提升共促乳制品渗透率提升。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奶商指数报告》显示,年公众每日乳制品摄入量为ml,与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ml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公众每日乳制品摄入达标率也仅为24.20%。年4月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奶及奶制品每天摄入量从此前的克提高至-克,进一步拉大了当前乳制品摄入量与推荐量的差距。年12月中国奶业协会发布《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规划(-)》,提出目标至年在常温奶品类基础上加入巴氏奶、发酵乳等品类,这将有助于巴氏奶饮用习惯的培育,培育潜在消费人群。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饮奶意识的提高,未来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有望继续提升,乳制品消费市场前景广阔。
1.2.双寡头格局较稳定,区域乳企错位竞争
乳制品行业集中度较高,伊利与蒙牛的双寡头格局较为固定。作为成熟、充分市场竞争的行业,我国乳制品行业竞争格局稳定,形成两家全国性龙头企业、多家深耕一个或多个省市的区域性乳制品企业、及众多限于单个省份或城市内经营的地方性乳制品企业,三类市场主体共存并错位竞争的格局。年乳制品行业CR2为35.0%,较年增加6.1pcts,伊利、蒙牛市占率分别为19.5%、15.5%,二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年4月行业CR2为45.5%,其中伊利的市占率为24.2%,蒙牛的市占率为21.3%。
从细分行业来看,常温奶领域双寡头优势明显。常温奶又称为UTH奶,常温奶是采用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加工的产品,能够长期保存。现阶段,我国常温奶市场已进入成熟阶段,处于低速增长态势。我国常温奶市场已形成伊利、蒙牛双寡头竞争格局,行业前二市场占有率接近80%。
低温奶拓展存在壁垒,区域乳企优势明显。低温奶具备更好的营养价值和口味,产品更加符合消费升级趋势,根据欧睿数据,年中国低温奶销售量为1,.4千吨、销售额为.9亿元,-年复合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9%、9%。同时,相较于常温乳制品,低温乳制品由于保质期短,运输半径有限,全国化拓展存在天然壁垒,且区域性乳企通过奶源+渠道+品牌认知构筑的优势短期内难以被撼动,市场格局较为分散,总体呈现区域化竞争状态。根据阳光乳业招股说明书,年低温鲜奶市场TOP3企业分别为光明乳业、三元股份和新乳业,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2%、9%和6%,行业前三市场占有率为27%。其中,光明乳业大本营在华东地区,三元股份深耕北京及周边地区,新乳业在西南区域优势明显,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双龙头目前也在加速冲刺布局低温奶市场。
奶酪领域国内品牌崛起,但外资品牌仍占主导地位。我国奶酪市场起步较晚,发展初期外资企业在我国奶酪市场占据领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妙可蓝多等国内品牌的崛起,我国奶酪市场呈现出国内奶酪品牌与国际奶酪品牌相互均衡,年妙可蓝多的市为27.7%,首次超越百吉福成为我国市占率第一的奶酪品牌;且行业集中度呈现持续增长的局面,Top2企业合计市场份额占比由年的32.2%提升至年的52.1%。但前十奶酪品牌中内资仅占据四席,国产奶酪品牌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
中国奶粉行业CR3市占率持续提升。年,中国奶粉行业CR3达到38%,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显。年,行业前三的品牌分别是飞鹤、雀巢、达能,其中飞鹤以14.8%的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位。相较于国外,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和成人奶粉起步较晚,研发能力较弱,具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1.3.后疫情时代行业景气度提升,乳企加速全产业链布局
1.3.1.基础乳品消费需求增加,高端乳品消费场景渐迎恢复
消费趋势一:大众健康意识提升,补充蛋白质的基础乳制品需求增加。疫情环境下消费者愈发在意免疫健康,乳制品中蕴含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以及溶菌酶三种蛋白质,成为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的核心选择之一。年疫情期间,专家提倡“每天喝一杯牛奶”,消费者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同时伴随消费升级加速,营养丰富的乳制品愈发受到青睐。根据益普索年数据,分别有25%/21%/6%的消费者认为喝牛奶/喝酸奶/喝奶粉可以实现健康饮食和营养均衡,补充乳品成为改善身体健康的核心途径之一。国家指南较为推荐,乳制品消费逐渐普遍。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导》、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提供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具体范围的函》以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等联合发布的《中国居民奶及奶制品消费指导》等文件中,都将乳制品作为主要的营养食品予以推荐,对乳制品的日常消费起到宣传教育和指导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我国居民人均奶类消费量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5%/4.0%/10.8%,较疫情前消费量有显著提升,后疫情时代乳制品作为营养健康食品越来越成为更多消费者的选择。
消费趋势二:疫情影响减弱后送礼场景逐步恢复,高端白奶有望提速增长。疫情期间居民聚会、访友等出行不便,礼赠消费市场受疫情影响不断减小,根据凯度消费者指数,截止年11月6日,液态乳品消费中福利礼赠渠道占比仅为14.2%,同比年下降3pct,且福利礼赠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19.9%。随着防控措施不断优化,疫情影响减小,据凯度消费者指数中国城市家庭样组数据显示,截止年11月6日,礼赠市场液态乳品销售额同比下滑20%,相较一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的41%、上半年同比下滑的34%、前三季度同比下滑的27%,均有明显改善。年礼赠渠道逐步开始恢复性增长,Q1-3购买方式为亲友赠送与单位福利的液态乳品销售额占比比较年提升1pct至15.2%,疫情对礼赠市场的影响正逐步减小,预计年礼赠渠道将保持增长态势。
送礼场景减少导致高端乳品需求受损,23年预计有所恢复。Q1-3受益于疫情期间强身健体观念深入人心,基础常温乳品(基础功能奶和基础白奶)销售额增速达到16.2%,但高端乳品(高端白奶和常温酸奶)与中端乳品(高端功能奶、儿童液态奶、早餐奶和普通调味乳)销售额增速同比下滑0.4%/7.9%,疫情影响下常用于礼赠方式的高端乳品消费场景受损。受到疫情短暂冲击后,Q1-3/Q1-3高端乳品消费场景恢复明显,叠加国民消费升级需求,高端乳品销售额同比增速分别达到6.0%/10.0%,预计年细分的高端功能乳品将继续成为乳品消费增长的热点。
消费趋势三:社交场景减少导致酸奶需求受限,预计年消费场景恢复后酸奶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随着酸奶逐渐向零食化发展,其食用场景主要出现在消费者餐后助消化、早餐以及下午茶场景,成为消费者生活中丰富体验的健康点缀。同时,根据消费者线上搜索词分布,商务应酬、休闲聚会等场合的出现也赋予了酸奶更多社交属性。下午茶等新酸奶消费场景的出现推动酸奶高品质发展,但疫情影响下外出聚会、商务应酬等社交场景频次下滑明显,酸奶的多元需求受限,我们预计年随着疫情管控放开,酸奶消费场景的拓宽与触达消费者频次的提升将带动酸奶渗透率提升。
1.3.2.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加速,从源头保障高质发展
原奶价格持续上涨并维持高位波动,增加乳企成本压力。近年来,中国原料奶价格主要保持上涨势头,我国平均原奶价格由年的最低点3.37元/公斤上涨至年8月的最高点4.38元/公斤;同时,-年期间,原料奶价格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达到每公斤4元以上。若未来1-2年饲料价格上涨且高端乳制品需求增加,原料奶平均价格或将小幅上涨或保持稳定,奶价高企成本压力仍存。
各大乳企逐步完善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保障产品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出于食品安全、长期稳定以及原奶成本浮动的考虑,各大乳企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奶源的控制力度,在自建牧场的同时,通过收并购快速抢占上游资源。目前,伊利股份几乎掌握了我国北方的大部分优质牧场,为我国原奶产量Top1的牧场优然牧业的控股股东;蒙牛也拥有较多的规模化牧场储备,为我国原奶产量Top2的现代牧场的控股股东。根据灼识咨询数据,截止年底,中国奶牛养殖牧场按产量排名TOP30中有15家被伊利、蒙牛、君乐宝、新希望、三元、光明等头部乳企控股、收购或入股,乳企向上游扩张趋势日趋明显。乳企自控奶源对公司经营和产品质量都起到有力的保障,同时奶价波动对乳企的成本影响趋于平滑,公司业绩得到边际改善。
2.区域乳企的三大发展与突围之道
目前乳制品行业格局逐步趋于稳定,区域乳企在低温奶赛道的优势逐渐被双寡头削减,如何应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并抢占市场份额成为区域乳企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区域乳企在基地市场“奶源+渠道+品牌”优势短期难被撼动,同时可以依靠投资并购与创新产品优势迈向全国化,故我们认为区域乳企实现全国化发展可分为两步——深耕基地市场与拓展外埠市场,在此之下有三大破局的具体操作。
2.1.深耕基地市场:借助低温产品优势,夯实高质发展基础
2.1.1.低温奶短保特质提供发展机遇
健康意识提升背景下,具备更好的营养价值和产品口味的低温乳制品更加符合消费升级趋势。根据欧睿数据,年中国低温奶销售量为.8千吨、销售额为.3亿元,-年复合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02%/13.23%,年受疫情影响低温奶增速略有放缓,但-年在低基数、消费升级与健康意识提升的双重驱动下,低温奶的销量与销售额的同比增速远高于常温奶增速。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对乳制品的健康和品质需求将不断释放,兼具营养与美味的低温乳制品将日益受到认可和推崇。
低温乳制品由于保质期短且冷链运输半径有限,全国化拓展存在天然壁垒,区域乳企产销一体化布局。低温奶对品质要求高,以符合高标准菌落指标的新鲜生乳为原料,保留了大量有益健康的活性物质,但常采用的巴氏杀菌法不能消灭芽孢,因此这种牛奶在生产、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中必须在4℃左右的环境中冷藏,且产品保质期较短,一般在7天左右,这也限制了牛奶的运输半径,冷链运输半径一般在-公里,各乳企一般围绕目标市场和奶源布局工厂,全国化存在天然瓶颈。由于低温奶保质期短,货损高,冷链运输成本高昂,导致渠道初期开拓成本很高,而区域乳企较全国性乳企拥有生产基地近、配送成本低、网点覆盖全等便利条件,能够更好地将新鲜的乳制品送到消费者手中,也因此低温奶行业逐渐形成以区域品牌为主的竞争局面。其中,光明乳业深耕上海市场,三元股份年在北京的市场份额已提升至首位,新乳业在西南区域优势明显。
2.1.2.强渠道粘性构筑区域品牌力
送奶入户模式销售渠道封闭、消费者忠诚度高、重复消费率高,可以有效保证客户的稳定性、阻止外来品牌的渗透。送奶入户模式属于区域乳企特有的经营模式,即消费者提前下单预定后,由乳企或其经销商按消费者要求将产品(主要是低温奶)在特定时间送至消费者住处,满足消费者规律性的日常饮用需求。送奶入户满足了家庭消费便捷和新鲜的要求,根据《互联网人群乳制品消费调查》显示,35%的消费者喜欢喝乳制品的原因是“可以送奶上门”,而这种具有信任基础购销关系具有长期性与稳定性,对于稳定现有消费客户、开发新客户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培育了大量忠实的消费群体,可以有效地阻碍新进乳企和外来品牌的渗透。送奶入户渠道固定成本高昂,所需建设周期长,长期渠道粘性强,以此形成区域型乳企的渠道壁垒。送奶入户渠道的搭建对冷链运输、网点开设已经人员配置要求均较高,新进入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短期内难以建立完善、高效的营销网络,且销售达到一定规模后才可以实现边际成本的降低。因此订奶入户渠道建设周期长、需要承担较长时间的运营亏损,这也形成区域乳企的一项渠道壁垒。年送奶入户在低温业务渠道占比中已达27%,区域乳企优先布局送奶入户渠道,形成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消费者先入为主的品牌粘性,从而形成区域性的低温奶行业壁垒。
学生奶计划需求庞大且稳定,具有区位优势的地方乳企更具优势。为改善我国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以利青少年健康成长,年我国原农业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七部门联合启动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学生奶计划在政府支持下直接向学校提供饮用奶,供需关系稳定且长期。对于各乳企而言,学生奶业务虽盈利能力不及传统渠道,但没有费用投放且需求稳定,可以长期贡献收入体量。另外,从小培养孩子的饮奶习惯也有助于形成口味粘性与品牌认知,区域乳企作为地方性企业布局学生奶市场更能逆势突围。学生奶计划扩大供应对象和乳品品类,加速品牌渗透。年12月《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规划(-年)》正式发布,覆盖产品种类增加巴氏杀菌乳与再制干酪。年5月《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管理办法》(修订版)正式发布,与年版本相比,修订后的管理办法规定供应对象从限定中小学生扩大至所有学生,在纯牛奶和调制乳基础上增加巴氏杀菌乳和再制干酪等,学生奶供应对象和品类的扩容丰富了学生选择,同时巴氏杀菌乳对冷链运输与存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区域乳企依靠其固有供应链优势与密集网点数量,在生产与调度方面更具优势,更好地配合学生奶计划推进,提供了更大市场空间。
区域品牌与消费者建立深层感情链接,基地优势难以超越。除了渠道优势之外,区域品牌作为其基地市场消费者长期饮用的乳品品牌,拥有较高的认可度和信赖度,如光明在年于基地市场上海举办国内首个乳企百年时光艺术展,激起消费者共鸣,保持消费者粘性。同时,根据丁香医生数据显示,00后至80前人群中,一直购买同一乳品品牌或固定购买2-3品牌的消费者占比均达到50%以上,品牌忠诚度较高,区域乳企自身的品牌和渠道优势短期来看难以被超越。
2.1.3.“扩圆心,延半径”实现扩张
增加奶源地,夯实基地优势。低温奶的扩张遵循“圆心-半径”理论,以奶源地为圆心,冷链为半径,而低温奶为区域乳企的立足根基,区域乳企经历多年积累,已形成相匹配的临近城市的奶源优势。例如,光明乳业在华东形成奶源优势,新乳业在西部地区具有奶源优势,根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年原奶产量排名第8的牧业集团光明牧业和排名第15的新希望生态牧业分别为光明乳业和新乳业的全资子公司。除自建牧场以控制奶源外,区域乳业也通过收并购的方式夯实基础,如三元股份于年1月正式持有乳业上游供应链企业首农畜牧51%的股份,产业链进一步完善。
延伸运输半径,扩大覆盖范围。在延伸半径方面,以低温奶为主业的区域性乳企为了让冷链覆盖好“最后一公里”,常通过自建冷链物流的方式保障产品质量,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压力,同时也让产品质量得以保障,增加触达用户。目前光明乳业全资子公司上海领鲜物流有限公司已在全国5大区域设立65座综合物流中心,日配送终端网点多达5万余家,使公司在全国化方向上抢占运输先机。区域乳企短期优势难撼动,长期发展仍有想象空间。根据阿里消费洞察数据显示,虽然乳制品行业中全国大牌的份额高且寡头拉锯格局明显,但区域品牌在淘系平台份额逐年提升,市场增长潜力大,区域乳企在基地市场通过“奶源+产品+渠道+品牌”构筑的优势短期内难以被其他品牌撼动。
2.2.切入外埠市场:外延并购打开缺口,迅速延伸业务版图
投资并购发展市场,区域乳企全国化进程加速。区域乳企由于奶源和冷链的限制,虽然在低温奶市场中具备优势,但同时也比较受限。一些区域乳企业为了公司进一步发展,往往可以通过投资并购等手段扩大企业规模,拓展产品矩阵,开拓全国市场,从而促进公司自身进一步的发展。区域乳企光明乳业、新乳业等近年来都通过投资并购等手段完善公司的奶源和产能布局,促进公司业绩的进一步增长。内生增长与外延并购并举,企业提质提速发展。新乳业自年以来共进行三轮并购,通过并购多家地方乳企拓展业务版图,进驻澳亚牧场等锁定长期优质奶源供应,同时不断丰富营养食品生态圈,实现外延式并购扩张和内生式提质增效的共同增长。从新乳业营业收入情况来看,其传统优势地区西南的营收占比从年的59.7%下降至年的40.3%,西北地区营收占比在年达到16.0%,全国化进展顺利。光明乳业在资产并购方面较为谨慎,年通过收购新西兰新莱特51%股权拓展奶粉业务,年收购益民一厂%股权拓展业务至冷饮冰淇淋领域,年12月成功竞拍江苏辉山乳业及江苏辉山牧业相关资产,年10月以6.12亿的价格成功收购青海小西牛60%的股权,通过收购其他区域乳企整合巩固奶源基础,进一步优化产能,完善在华北、华东以及西部地区的奶源和产能布局,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实现全国化发展。
2.3.扩张全国市场:创新研发特色品类,解锁差异化发展机遇
区域乳企巩固并开拓市场的基础仍为特色优质的产品,在不断加速市场布局的同时,各乳企也在持续发力产品端,精耕优势乳品品类,完善产品矩阵。区域乳企作为地方性企业能更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在特色品类上牢牢占据一席之地,如三元股份收购艾莱发喜拓展业务至冰品范畴,获得第二增长曲线;天润奶啤菌种从新疆自然界提取,具有国家专利,独特发酵工艺给予奶啤清爽口感;新乳业探寻消费者需求,在低温酸奶领域创新研发活润益生菌晶球酸奶,满足功能性需要;低温鲜奶作为区域乳企的核心业务,各区域乳企更是发力“新鲜”,推出仅售当日的当日鲜奶,夯实业务优势。
差异化品类发展之一:拓展版图至其他业务范围。年公司收购北京艾莱发喜食品有限公司90%的股权,将高端冰淇淋品牌“八喜”收入囊中,增加冰淇淋业务,并于年再次收购少数股东5%的股权。“八喜”冰淇淋配方源于年美国旧金山,产品口感细腻、口味纯正、品种繁多,为国内首例获“绿色食品”标志的冰淇淋,也是三元坚持高品质发展的缩影。虽然疫情期间三元冰淇淋业务受影响较大,但据解数咨询数据显示,年5月至年5月,年前成立的品牌中,八喜在淘系平台中以0.47亿元的交易金额位列第六,国内品牌中排名第三,八喜有望在疫情管控全面放开后的年成为三元除低温奶之外的又一增长曲线。
差异化品类发展之二:抓大势机会推出新产品。后疫情时代健康食品成为新风口,益生菌作为可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的营养成分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