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古希腊,是从喜欢它的文学与艺术开始的。提古希腊,必提荷马,好比提俄罗斯,必提陀思妥耶夫斯基,至今已形成一种规律。除去荷马,古希腊值得一提的文学家不在少数。但本书作者基托只专门给荷马写了一章,可见他对这位“横空出世,如烈焰一般照亮那个黑暗年代的诗人有多崇敬。
为什么荷马能代表古希腊?因为他借助《伊利亚特》写出了古希腊人的思想以及历史,同时这部作品的文学性极高,从结构到语言都印证着它绝非俗物。古希腊人看重“德性”,也就是“美德”,他们不会逆来顺受,为了追求真理,可以付出悲伤和毁灭的代价。荷马用其作品,书写并影响着希腊人,他想告诫后辈们,人的品质比成就更重要,暴力和鲁莽会导致灾难。
从荷马的作品里,亦能看到古希腊文学与艺术具有的特质,即理性特质,或者说是智识主义,通常表现为逻辑性和结构的确定性,同时又不缺少活力和激情。作者在《荷马》这章里节选了大量内容,读者不妨读几段感受其中的美妙。
荷马所处的年代是一段黑暗时期,之后古希腊逐渐形成城邦,采用的是城邦制度,即民主制度,也就是公民参与治国。此处的公民资格有认定标准,不仅指居住在某地区的群体,且指男性亲属团体。
由于古希腊独特的地理因素,使得当时有多个城邦,这些城邦类似我们今天的城市,雅典便是当时很大的城邦。“对雅典人来说,通过讨论实现的自治、自律、个人责任和直接参与城邦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如呼吸之于生命一样不可或缺”,“做出自己的决定、执行这些决定并承担后果是自由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于是有人好奇,普通民众是如何挤出时间处理城邦要事?这些可不是小事,比如起草提交大会的法律、接待外国使节、处理财政问题等,他们还有时间过自己的小日子吗?
答案必然是有的。次要原因是奴隶制在起作用,主要原因是他们所遵从的生活标准。他们遵从极为简朴的生活,即便是富翁,也会将奢靡拒之门外。在古希腊人心中,闲暇是仅次于荣耀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身上的层层枷锁,是因为做不到断舍离的缘故。欲望太多,又怎可能获得闲适。
追求真理,看重德性,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又有闲适的生活,试问谁不想成为古希腊人?
但我们要清楚一点,如今我们向往的古希腊,是全盛时期的。因为随着战乱侵扰(具体见于本书第八章《战火中的希腊人》),城邦制度逐渐崩溃,古希腊也逐渐衰落了。此后,希腊人生活的形式和意义,已与之前截然不同。
关于衰落的原因,外部原因显然是战争,战乱将希腊的物质和精神消耗殆尽。除此之外也有内部的失控。人们不再关心城邦的发展,个人主义渐渐盛行,穷人倾向于视城邦为利益来源。
在基托看来,城邦制度之所以会崩溃,与其由非专业人士打造的有关。柏拉图曾提及的理想国,是由专业人士管理的,因为若要以美德训练公民,须将城邦托付给那些知道何谓美德的人。而在城邦,并没有训练有素的专家的位置,这使得城邦的凝聚力被削弱了。
古希腊由盛到衰的过程,有一些值得后人思考的点。君主专政固然不可取,多数人专政是否就是良策?
公民既是立法者,也是执法者,这看似比一人独大有益的治国方式,实际上如果失去制衡和约束,照样会暴露出弊端。在任何时候,公权力都应该受到制约,否则民众将在欲望的趋势下变得不理智。因此对于古希腊的民主制,我们应该理智看待。
再有一点,古希腊并非人人平等,很明显的是女人没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尽管基托反对这种说法,即很多人认为雅典女人受到漠视甚至蔑视,他列举了一些文学作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但他也写道:“女性是否有机会分享雅典提供的真正教育?如果我们指的是公民大会和法庭,那么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只能听人转述那些的情况。”可见即便女性地位没有某些作家笔下那么夸张,但男女平等在古希腊未必真的成立。人们在赞美古希腊的同时,应该正视其不足。
我曾读到过一种说法,所谓的“希腊精神”并不只是古希腊精神,而是西方文明经过千百年,由多位文人、学者、思想家共同创作出来的,而后概括为希腊精神。“德性”和“理性”是把握古希腊思想的两个关键点,我们先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成立,只说这种思想的确值得当代人学习。
基托的《希腊人》是我一直想看的书,起初因为对希腊有向往,对希腊人的性格、思想、法律......心怀好奇。读过以后有两个很深的感受:
一来,我认知里的希腊太过单薄,这次恶补了很多知识;二来,喜欢希腊但不必将其神话,那个憧憬中的希腊,只存在于某个时段。凡事有果必有因,希腊的衰落自有缘故。只是人们未必有兴趣探寻它衰败的原因,而宁愿将它留在历史中的璀璨牢记,这灿烂让无数人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