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娜
随着时代的发展,“牛奶不适合中国人的体质”的刻板印象被打破,牛奶逐渐取代豆浆成为中国人的日常消费品,中国乳业经历了相当大的品牌竞争和发展。以伊利和蒙牛为首的两大乳制品巨头斗智斗勇暗潮涌动,同时,华东地区还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乳品品牌,就是光明乳业。
光明乳业有自己的牧场和工厂。但多年来,光明乳业的声誉似乎并没有那么大。数据显示,年,光明乳业的收入达到亿元,但与之前的收入相比,下降了不少。同年,伊利乳业收入达到多亿元。不仅是两家乳业的收入,还有是股值,也是差距很大。
其实,很多了解国内乳业的人都知道,光明乳业曾经是领头羊,但近年来,光明乳业却比蒙牛和伊利差得多。为什么?说到光明乳业,不得不提到它的创始人王佳芬女士。
当时,中国的乳品工业还没有现在那么发达。甚至中国生产的第一批冰淇淋也是由英国人创办的一家公司生产的。后来,公司逐渐转型为奶粉行业的企业。因此,光明品牌开始在我国市场诞生。
光明刚出生时,仍有本土市场,与行业内有竞争力的产品相比,光明的技术和资金流更为有利。王佳芬也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改变了经营策略,开始把牛奶送到家家户户。于是布莱特在市场上赚了第一桶金。那么,光明乳业有着无限的美好前景,为什么现在却缺乏后劲呢?
鲜奶不“鲜”
多年来,光明一直致力于低温牛奶领域,采用巴氏杀菌法对72~75℃之间的低温加热杀菌℃.巴氏杀菌奶最重要的卖点是“鲜奶”,在市场上逐渐树立了其在这一领域的声誉。年,国家有关监管单位发布了“禁鲜令”。具体来说,根据《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引》,所有热加工食品都不能称为“鲜”。
这意味着以光明为代表的城市乳业不能再在包装上标注“鲜奶”。失去“鲜奶”的亮点,就像被乳品市场逼进了冷宫,眼看着市场在一点点往常温奶方向倾倒。
营销不力,产品不足
在低温奶领域,光明有一定的竞争力。所以在其他品种的常温奶中,光明完全是被伊利蒙牛“碾压”的。对于乳糖不耐人群,伊利推出了备受赞誉的舒化牛奶,蒙牛也有了新养道。在儿童奶中,伊利有QQ之星,蒙牛有未来之星。在风味奶和乳酸菌饮料方面,伊利旗下有很多子品牌,如谷粒多、优酸乳等多个子品牌,蒙牛也有真果粒、酸酸乳、优益C等产品。
而这些细分的乳制品,光明几乎都没有让人记得住的产品。在酸奶品类方面,光明乳业的核心产品莫斯利安曾是代表性产品。然而,由于产品创新的滞后和竞争产品的影响,市场份额正在逐渐萎缩。零售额从峰值时的约80亿元降至年的50.6亿元,市场份额从年的11.7%降至年的3.4%。
在低温奶品类方面,业内认为,低温巴氏杀菌奶一定是未来发展的新路子,而低温奶的确是光明乳业的强项。但关键问题是,光明乳业的整个市场广度和渠道深度都不如蒙牛和伊利。现在他们必须为以前的战略错误付出代价。
因此,尽管未来整个低温巴氏杀菌市场将不断扩大,但给光明乳业带来的红利不会太大。相反,蒙牛、伊利、区域如新希望和君乐宝将对他们进行更大的压制。伊利蒙牛,这两个“北方乳业”已经突破区域,占领了全国乳品市场,但光明仍然卡在华东地区。如果光明要回归“光明”,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业内专家认为,光明乳业要想重回辉煌时期,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要有明确的定位,在差异化上与伊利、蒙牛展开竞争,在消费者心中占据足够的心理份额,如利用距离优势聚焦低温奶;二是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确保产品质量。同时,要做好老产品的维修升级工作。我们还需要不断拓展渠道的深度和市场的宽度,从而覆盖更多的消费者;三是完善公司管理,积极引进业内专业人才,重视人才培养,打造一流的管理团队。
那么,你喜欢喝光明的牛奶吗?
(本文系永益财经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于百家号永益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