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20亿定增被53家投资者哄抢,伊利股份 [复制链接]

1#

 近日,伊利股份披露非公开发行情况,成功发行约3.18亿股股票,募资总额为.47亿元。根据《非公开发行报告书》,53家投资者有效申购,最终只有22家投资者申购成功,认购倍数达3.4倍。其中,知名国际机构巴克莱银行、高盛公司、瑞士银行、摩根大通等成为最大赢家。最终,折价率只有5.46%。

真正的现金牛

伊利股份于年登陆A股市场,至今已有26个年头,Wind数据显示,上市以来,伊利股份实现的净利润累计数为.48亿元。年,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0.33亿元,年的净利润为70.78亿元,24年累计增长约倍。

上市以来,伊利股份派发的现金红利累计数为.44亿元,分红率约为62.13%(年度分红未开始,故剔除当年净利润数据)其中,仅年度分红总额就有近50亿。而伊利股份通过IPO、配股、定增等合计募资.61亿元(含刚刚完成的.47亿元定增融资,剔除则为64亿元)。可谓是回报率感人,现金流充沛。

截至今年12月10日下午收盘,伊利股份的市值为.15亿元,在上市之初,其市值只有4.21亿元,累计增长约倍。

乳制品的经营模式

作为乳制品生产企业,伊利所在的赛道是非常好的,虽然不如白酒,因为乳制品消费量会随着消费水平的上涨而上涨,即使牛奶从可选消费变成了必选消费,乳制品仍然有很多的升级空间,但乳制品本质上是一种可复制的商品,市场同质化产品较多,这就意味着它无法随着人的消费能力去无限制提价,也就丧失了部分的定价权。

而且,乳制品的技术本身并不高端,都已经是自动化生产,各国的生产成本差异不大,行业进出壁垒较低,且具有保质期,所以生产与消费具有一定的区域特性,生产上的区域性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而消费领域的区域性则是由乳制品的冷链决定的。从国家来说,由于乳制品事关国民安全,除了奶粉等少数产品,大部分商品具有天然的国别限制,所以乳制品的国际化之路很难走。

目前伊利作为第一龙头,市场份额也不过25%左右,地区性的乳制品企业不在少数。

另外,由于乳制品的消费具有及时性的特点,所以尽管如今消费已经线下转移到线上,但乳制品消费主要依赖于线下渠道,所以对于乳制品企业来说,渠道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对于乳制品企业来说,中国乳制品市场总体规模的增长空间有限,年行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年增速仅1.1%,但由于乳制品是快消品,不像酱油一样可以用一个月,所以整体市场规模是非常庞大的,数据显示年我国乳制品销售规模达到了亿。

伊利还牛的起来吗?

目前,乳制品企业仍存在结构性机会,一个是行业集中度上升的机会,一个是产品结构调整的机会。不好的消息是,虽然全国乳制品企业从年的家下降到了年的家,但乳制品企业却上升到了家。

由于乳制品的区域性特征,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伊利股份的行业集中度提升是否已经到了天花板?伊利和蒙牛靠着常温奶打破了地界的限制,广告让伊利乳业席卷全国,成就了其龙头地位。所以常温奶基本上已经被前几大巨头占据,没有太多的成长空间了。地域性的限制还是很难打破,这是伊利等龙头在提升行业集中度上所面临的问题。

有人说销售渠道下沉,从城市到农村,是乳制品的下一个增长点,但是问题在于用户分散带来配送成本上升,所以,农民的常温奶和奶粉消费是主流。而如今,农民的乳制品消费有增长空间吗?不见得!不过,乳制品的价格到有提升空间。

未来,就算伊利未来的总市占率没有上涨,其产品升级的机会仍然可以支撑其实现高增长,常温奶可以从普通的牛奶变成特仑苏,酸奶可以从普通的酸奶变身果奶,这部分是可以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而提升的。

所以,乳制品的赛道天生是一个黄金赛道,但未来恐怕只有一条腿走路。总的来说,伊利股份是一家好企业,成长性也很清晰,增长也是可预期的,但却缺乏了想象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