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枭
牛奶,早已走上了老百姓的餐桌,成为了国人家中最常见的补品。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年,我国牛奶产量达.0万吨,同比增长7.1%;乳品进口量达.7万吨,同比增长18.5%。其中,蒙牛、伊利继续呈现行业断层领先地位,形成双寡头格局。
然而,在蒙牛、伊利这些乳制品巨头的背后,却站着一家堪称行业“军火商”的外国企业,抽走了我国乳制品企业近8成的利润——利乐。
乳业战场背后的军火商
年,鲁宾劳辛在瑞典创立利乐,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了全球最大包装公司。年,利乐首次进入中国,并于年交付了第一台无菌灌装机,正式进军中国市场。彼时,我国牛奶售卖主要依托两种模式,一是奶农桶装鲜奶沿街售卖,二是奶厂玻璃瓶罐装送奶上门。
为了南下拓展业务,伊利主动找到利乐签订合作,率先采用利乐包装,不论是在密封性、便捷性还是在保鲜性上,都远胜当时传统的玻璃瓶包装。很快,伊利就凭借利乐包装打开了国内市场,将产品销往全国,迅速凭借其他乳品企业所没有的优势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年,面临销售危机的蒙牛同样找到了利乐,达成长期合作战略关系,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蒙牛与伊利的成功,极大程度依赖了利乐的支持。
而在合作的背后,却是高昂的代价。利乐虽然只提供一个小小的包装,其他的原材料等成本都是由乳制品厂商解决,但利乐却直接抽走了整体利润的近8成。时至年,利乐包装在我国的市占率已经达到了95%,年更是在中国市场实现亿营收,净利润高达27亿。因此,不少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无论是伊利还是蒙牛,其实都是在为利乐打工罢了,媒体也曾用“乳业战场背后的军火商”来形容利乐。
技术壁垒
既然利乐仅靠一个小小的包装就抽走了近8成的利润,难道蒙牛、伊利这些乳制品企业就没有想过反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国内乳业企业不止一次的想过摆脱利乐,但却均以失败而告终。
技术优势,是利乐最大的资本。据统计,利乐拥有超过项专利,同时处于申请和研发之中的专利数量也达到了近项。从结果上来看,利乐采用UHT超高温瞬间灭菌技术,牛奶会被加热到~℃,并在几秒内迅速降至常温。在保证密封无菌的情况下,将六层复合纸铝塑无菌材料灌装,然后再封盒而成。目前来看,尚未有其他企业能够达到利乐这一水准,保鲜水平至少相差利乐27%以上。
除此之外,即便是不使用利乐的包装,与其他灌装企业合作或是自研灌装技术,在使用包装盒时,同样绕不开利乐的专利,一样要缴纳昂贵的专利费。与此同时,国内乳制品企业早已与利乐合作建立了无数条灌装生产线,贸然更换生产线,也将使一笔高昂的支出,考虑到各方面成本,还是与利乐合作更为划算。
利乐,就像是一把利刃,悬在国内所有乳业企业的头上,把持着国内乳业的命脉。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他人手中,无论企业如何发展,都是徒为他人作嫁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