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伊利和蒙牛,一生的宿敌 [复制链接]

1#

刚成立的蒙牛,承包了呼和浩特市路边所有广告牌,上面写着:向伊利学习,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没想到,当天晚上,四十多块广告牌全部被砸。

其实伊利刚成立的时候并不叫伊利集团,而是叫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牛根生当时在厂内的职位并不低。当初伊利一连好几个月亏损,郑俊怀临危受命担任厂长,带着牛根生等一众青年才俊,硬生生扭转了局面,而牛根生则因为表现突出,在公司上市那年晋升为二把手。

年,33岁的郑俊怀被调到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当厂长,这家奶厂连年亏损,濒临倒闭,为了让奶厂扭亏为盈,郑俊怀招了一批新员工,24岁的牛根生因此进入奶厂工作。

作为郑俊怀手下的新人,牛根生干劲十足,凭借出色的营销思维,带着一批年轻人让伊利转亏为盈。而他也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名基层员工升为管理层。

10年后,也就是年,郑俊怀成立伊利集团,出任董事长,牛根生被提拔为副总裁。年,伊利集团成功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乳制品。

本来上市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然而伊利的一把手郑俊怀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二把手牛根生太优秀了,他不仅控制着公司8成以上的营业额,更重要的是牛根生太会做人了。他把手下的人当成朋友,有难大家一起承担,有钱大家一起分;无论大小事,大家首先想到的不是董事长郑俊怀,而是副总裁牛根生。

于是心怀芥蒂的郑俊怀开始左右斡旋,工作上架空牛根生,无论做什么都需要牛根生向郑俊怀打报告。牛根生也发现了工作的异样,后来经人提醒,牛根生才发现自己功高盖主,影响了郑俊怀的管理。

知道自己在伊利的处境越来越恶劣后,牛根生终于决定辞职。不过前两次递交辞呈都被郑俊怀婉拒,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郑俊怀真的同意牛根生辞职,那就说明他确实是心胸狭隘。

第三次递交辞呈是在伊利的一次董事会上,牛根生当着所有董事会成员表示自己辞职的决心。郑俊怀接下牛根生的辞呈后,让他暂时回避,他要和董事会的人讨论讨论再做决定。牛根生不知道他们在会上到底讨论了些什么,然而最后的结果是把牛根生流放到北大进修,让他远离伊利权利中心。

在北大进修结束后,牛根生于年正式从伊利辞职。拿着多年的积蓄和伊利给的补偿,牛根生决定和郑俊怀来个硬碰硬,直接在伊利的大本营呼和浩特成立了蒙牛乳业。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蒙牛刚成立就有多人从伊利离开投奔一无所有的牛根生,这些人涉及生产、经营、销售、原料设备等,很多人都是伊利各部门的一把手。牛根生在不用招聘的情况下,直接就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乳业公司。

然而眼看着自己的的人才纷纷流入蒙牛,郑俊怀心里肯定恨得牙痒痒。毕竟培养了十几年的人才,居然转头成为了自己的竞争对手。不过恨归恨,此时的郑俊怀并没有真正把牛根生放在心上,而是一心想着南方的光明乳业。在他和光明乳业争夺市场的同时,还对旗下所有经销商下了死命令,谁都不允许销售蒙牛的产品,否则直接取消伊利的经销资格。

蒙牛成立之初,伊利已经在内蒙古发展了6年,根本不把牛根生和他的蒙牛放在眼里。牛根生也知道新生的蒙牛不是伊利的对手,如何在乳业市场和伊利分一杯羹,是蒙牛发展壮大的当务之急。

当蒙牛生产出第一批产品后,牛根生就在内蒙古玩起了花样营销。他花大价钱在内蒙古各地建立起几十块大型广告牌,上面印着:向伊利学习,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

这些广告词不仅和伊利撤上关系,还成功让消费者记住了蒙牛这个新品牌。可是没过多久,这些广告牌全部被人砸的稀巴烂。

此时的蒙牛肯定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于是开始在媒体上发文痛斥破坏者,后来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蒙牛借助此次事件的热门,成功破圈,甚至还赚了一大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