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兰·古尔德说过: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泛滥达到某种程度,会令人产生一种错觉:人的存在是平常的、天经地义的,人活着就应该是幸福的。
比如说,如今的中国,每天补充一杯牛奶是“平常的、天经地义的”;倒退二十年前,谁能想象一杯牛奶对大多数中国家庭而言都是稀缺产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乳业市场爆发出惊人的消费力,人均液态奶年消耗量从年的不足6KG增长到了年28KG,并且逐年增长的趋势不可阻挡。
随着行业的高度集中,国内乳业市场基本形成伊利、蒙牛、光明三足鼎立的局面。
而且,伊利在全球乳业市场都是大神级的存在。
那么,伊利是怎么炼成的?
从小食品厂到年入亿
从某种程度而言,伊利的发展史,就是其掌舵人潘刚的传奇史。
年,年仅22岁的潘刚大学毕业后加入伊利集团前身——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一入伊利深似海,一干就是26年”,几乎将自己“嫁给”了伊利。
潘刚从小食品厂的车间工人、质检员,一路做到集团的生产部部长,事业部总经理等,见证和参与了伊利成长的每一步。
年,伊利在上交所上市,成为全国乳品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
年,潘刚组建了伊利液态奶事业部,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将伊利液态奶的收入从万发展到5亿元,到年,伊利液态奶的营收更是达到46亿。
随后,伊利从液态奶实现单点突破,冷饮、奶粉等业务体系慢慢发展起来。
正是因为伊利,中国才正式开启了“液态奶时代”,伊利也深深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人的饮奶习惯。
年,时年32岁的潘刚出任伊利集团总裁,是当时中国家重点工业企业中最年轻的总裁。
年-年,伊利集团主营业务收入高居行业第一,此后几年一直高速发展。
年,伊利全年总营收达到.79亿元,首次迈入全球10强,成为亚洲第一。
但亚洲第一已不是伊利的目标,而是世界第一的开始。
伊利和蒙牛,不得不说的故事
说到中国乳业的发展,伊利与蒙牛是绕不过去的两座高山。
年,41岁的伊利集团副总裁牛根生辞职,创立了蒙牛品牌,也开始了蒙牛、伊利的双雄时代。
4年后,蒙牛的销售额从年的万一路突破到多亿,蒙牛也从行业名之外杀进乳业三强。
更可怕的是,蒙牛的销售额还在年首次超过老大哥伊利,牛根生做到这一点,只用了8年。
牛根生的确是当时难得一见的营销天才,他在营销方面的天份也许只有史玉柱才可以相提并论。
比如说,“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就是他在听了总理的讲话后提炼出来的一句广告语,这句广告语后来通过媒体飞扬到大江南北,对于普及饮奶健身的理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牛根生
蒙牛与伊利角色转换的分水岭出现在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后。
在这次事件中,蒙牛和伊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但二者的境遇截然不同。
事件过去一年后,中粮入主蒙牛并成为第一股东;两年后,牛根生辞任董事会主席,蒙牛在营销上也少有大动作。
而伊利却通过赞助综艺IP,推出的安慕希、QQ星、金典等产品都获得极大成功,伊利的营收也强势上涨,并于年超过蒙牛,年,伊利的净利润也超过蒙牛,成为中国乳业老大。
流年暗中偷换,中国乳业市场换了人间,乳业一哥的归属终归伊利。
伊利为何胜出?
总结起来,除了这些年在营销上的成功,伊利的一路高歌猛进,还有以下原因。
其一,严控品质的同时,不断推出新品。
这些年来,伊利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推出新品,在品质上层层把关,金典、安慕希、金领冠、巧乐兹上市后,都引领了健康乳业饮用的潮流。
其二,勇于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公开资料显示,到9年,伊利为公益事业投入6亿元,为养奶牛户投资多亿,让万奶农走上创富之路,解决了全国高贫困地区青少年有效解决了提营养健康水平,覆盖面积达25个省、1.2万所学校,累计纳税达80亿元。
其三,全球化格局。
一个品牌要真正的强大起来,最终必须走向世界,“中国的伊利”变成“世界的伊利”是必由之路。
智者善谋,勇者善断,作为民族乳业的代表,伊利的成长给整个中国民族品牌带来的最大启示,是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不断找准消费需求,从而让一个老品牌焕发出新活力。
年9月,牛根生以“战略及发展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回归蒙牛,这对伊利而言,未尝不是好事,因为有压力才有动力,有竞争才有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