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伊利股份深度研究系列中篇未来潜力分析 [复制链接]

1#

大家好,我是量子熊猫,今天这篇文章是伊利股份深度分析系列的第二篇,主要分析其未来潜力和核心竞争力。

这是一个完整的深度分析系列文章,整个系列的目的在于从基本面开始,逐步深入剖析伊利股份,发掘其未来潜力和投资机会。

系列文章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主要阐述伊利股份的基本面,已推送。

中篇主要阐述伊利股份的未来潜力,即本文。

下篇主要阐述伊利股份的投资机会。

完整系列可以在主页查看哦。

中篇开始之前,我们先回顾上篇的重点内容:

1,伊利从小作坊开始起步,从年引进利乐液态奶生产线开始快速腾飞,期间针对市场需求不断推出优酸乳、巧乐兹、安慕希等一系列创新爆款产品,同时积极布局乳业生产基地和销售渠道,一步步做大做强。

2,针对行业发展放缓,伊利持续推进产品结构升级,同时积极横向拓展产品线,发展海外渠道,不断拓宽能力圈。

3,经营效率全面领先行业,虽然营收增速有所放缓但分红在逐年提升,同时第二和第三增长曲线正在孕育。

4,营收结构方面仍以液态乳为主,奶粉及奶制品和冷饮产品营收正在逐步提高,而健康饮品产品刚刚开始起步,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5,营收以国内为主同时积极拓展全球市场,渠道方面主要以经销商为主,主要特点是扁平化管理、深度分销和高覆盖率,线上渠道也在高速增长。

但是过往的业绩并不能代表未来的表现,上篇是回顾过去,本篇是展望未来增长潜力。

结构升级带来的二次增长

从宏观角度看,我国乳制品市场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年,也就是伊利引入利乐液态奶生产线到常温奶快速普及这段时期,乳制品行业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

早期国内乳制品行业以奶粉和巴氏奶为主导,虽然巴氏奶的营养和口感等多方面都碾压常温奶,但受限于国内奶源分布及冷链运输等原因,导致人均消费量远低于其它国家。

在伊利引入常温奶技术后,乳制品保质期和运输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国内乳制品消费量也开始大幅提升,人均消费量从年的1kg/人/年快速提升至年的11.5kg/人/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此阶段内乳制品行业的产量也保持20%+的增速。

第二阶段从年到现在,也就是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行业受到了巨大冲击,从而推动了产业升级和行业出清这段时期,乳制品行业进入结构升级的阶段。

产业升级主要体现在乳企积极布局上游奶源,增强对产业链的把控能力,同时生产端通过自动化和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而消费端走向消费升级,乳制品向功能、有机、低温等细分领域快速发展。

根据欧睿数据,-年国内乳制品均价年复合增长率为7.3%,消费升级带动的提价速度明显高于销量增速。

行业出清主要体现在大量中小乳企退出,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

根据中国奶业年鉴数据,-年,销售额在万元以上的乳企从家下降至家。

从乳制品市场规模方面看,根据欧睿数据,-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13.91%,随后增速开始逐年下滑,-年年复合增速仅为4.56%。

预计未来五年乳制品市场仍将维持缓慢增长态势,到年乳制品市场零售额达到亿元。

不过如果与其它发达国家对比可以发现,虽然国内乳制品市场增速开始明显放缓,但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仍然差距巨大。

年中国乳制品人均消费量仅22.8kg,远低于美国的97.4kg和日本的39.8kg。

拆分来看,差距主要体现在二线、三线城市及农村地区,对应液态奶渗透率分别为70%、50%和20%,远低于一线城市90%水准。

当然这也跟我们国家的居民饮食习惯有关,例如很多人喜欢和豆浆而不是牛奶,未来随着新世代群体的成长,消费观和饮食观逐步改变,渗透率还是有望继续提升的。

从乳制品消费结构上看,年饮用奶以61.82%占比位居首位,但占比正在持续下滑,排名第二的酸奶占比为35.58%,正在持续提升,其次是奶酪、黄油等其他产品。

当然占比下滑并不意味着销量下滑,这部分在后面版块潜力分析再细说。

这部分做个小结,我国乳制品行业主要经历了快速增长期和结构升级期两个阶段,虽然目前乳制品行业增速持续放缓,但整体市场规模仍在持续提升。

未来行业主要增长预期在于低线城市和农村渗透率提高带来的销量提升和高端产品结构升级带来的价格提升。

行业龙头优势明显,有望出现全品类龙头

在市场竞争格局方面,饮用奶和酸奶已经形成了稳固的伊利+蒙牛双寡头格局,并且伊利的市占率仍在继续提升。

参考日本乳制品的发展历史,未来伊利也有望成为乳制品全类品龙头。

全面的产品和研发布局

在产品方面,伊利业务覆盖了液态奶、酸奶、奶粉、冷饮、奶酪、健康饮品共六大品类,并且细分品类还在不断扩充。

对应每年新品带来的收入和占比也在持续提升,年新品收入达.44亿元(占比16%),-年新品收入年复合增速达35.45%。

在研发方面,伊利研发投入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还积极整合全球研发资源,专利数量也在持续增加。

截至年专利累计获取件,其中发明专利件,在消费行业算是非常了不起了。

在产业链整合方面,除了“全国组网”大力整合国内优质奶源,还积极推进“全球组网”布局海外优质奶源。

在渠道方面,推动扁平化管理和深度分销,积极布局下沉渠道,探索探电商、O2O等新零售。

产业链整合和渠道布局详细可以阅读上篇基本面分析。

四大引擎拉动增长

根据伊利的产品划分,可以分为液体乳、奶粉及奶制品、冷饮产品和其它产品四大类。

01液态乳主要包含白奶和酸奶产品,每种产品又可以划分为常温和低温两类,这类产品是伊利的拳头业务,在主营业务中占比高达79.8%。

白奶市场目前以常温奶为主,其在白奶市场占比长期保持在70%以上,同时在乳制品整体市场占比也长期保持在60%以上,而低温奶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根据欧睿数据,预计常温奶-年复合增长率为3.09%,低温奶-年复合增长率为8.8%,低温奶增长更有潜力。

从增长驱动力看,目前常温奶的市场增长主要以产品升级带来的价格提升拉动,而销量方面增速偏低。

对比看低温奶正处于量价齐升阶段,销量和价格增速均维持在5%左右。

从竞争格局看,常温奶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行业集中度很高,年伊利和蒙牛合计占比高达65%。

而低温奶由于冷链等条件限制,行业格局较为分散,年前三名光明、三元和新乳业合计占比仅为27%。

酸奶是乳制品市场的第二大品类,年在乳制品整体市场占比达到35.58%。

根据欧睿数据,-年复合增长率为16.64%,远高于同期白奶增速,有望成为未来乳制品行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拆分来看,酸奶也分为常温和低温两个品类,且发展历程也跟白奶相似,从年光明推出首款常温酸奶后,市场规模和份额就开始快速提升,常温酸奶将是酸奶行业未来重要的增长点。

竞争格局方面,常温酸奶和低温酸奶行业集中度都比较高,龙头优势明显,不过低温酸奶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常温酸奶中安慕希独占45%市场份额,安慕希、纯甄、莫斯利安、开菲尔四品牌份额合计接近80%。

低温酸奶中伊利、畅轻合计市场份额17.78%,略低于蒙牛的17.96%,CR5达到67%。

从液体乳板块看,伊利常温奶竞争力优势明显,同时高端产品也在持续发力,而低温奶方面酸奶表现较好,巴氏奶还有待观察。

整个板块-年复合增长率为11.35%,远高于行业增速,市场份额也在逐年提升。

年伊利液态类乳品的零售额市占率为33.3%,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

其中常温奶份额为38.6%,而高端产品占比更是超过55%,两大单品金典和安慕希-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5.84%和42.13%。

总的来说,伊利常温奶龙头地位稳固,未来的主要增长点在于高端产品占比的持续提升,而低温奶方面潜力较大但还需要持续跟踪观察。

02奶粉及奶制品主要产品为婴儿奶粉、成人奶粉和乳酪,是营收占比第二高的版块,在主营业务中占比为13.5%。

婴儿奶粉销量目前受到出生率降低影响导致有所下滑,不过也受到年轻一代育儿观念升级和国产化高端替代等因素影响,高端产品占比正在持续提升,对应产品价格也在逐步提升,一减一增总体市场规模基本保持稳定。

-年,国内超高端婴配粉年复合增速为39.5%,市场占比由6.8%提升至16.9%,高端婴儿奶粉年复合增速为20.5%,市场占比由15.2%提升至21.0%,而普通婴配粉年复合增速仅为5%,市场占比也从78.0%下滑至62.1%。

同时还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个是今年推出的婴幼儿奶粉新国标将更有利于大型龙头企业,第二个是新生儿目前在非一、二线城市的占比超过70%,伊利的下沉渠道也更有优势。

竞争格局方面,年国内前三名合计市场份额为36.9%,对比美国和韩国分别为74.9%和75.5%,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同时国产化趋势明显,国产品牌市占率从年14.4%提升至年21.2%。

成人奶粉方面,整体规模相对较小,主要驱动力是面向中老年群体的产品升级带来的价格提升。

奶酪方面,目前国内市场不论是行业规模还是集中度都比较低,对比海外国家看,我国奶酪人均年消费量为0.3千克,仅为日韩的1/10。

主要原因在于奶酪行业门槛较高,属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生产工艺复杂且产能建设周期长,同时早期乳制品发展主要以基础的白奶和酸奶人均消费量提升为主。

参考海外经验,随着未来国内乳制品市场逐渐成熟,产品结构有望更为均衡,对应营养价值更高的奶酪产品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总的来说,虽然当前伊利奶粉及奶制品版块市占率还不高,但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整个板块-年复合增长率为26.09%。

未来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其国内外优质奶源的布局以及下沉的渠道优势,而奶酪方面伊利也正在积极布局,效果有待观察。

03冷饮产品是第三大营收板块,年营收占比为6.5%。

当前国内冰淇淋市场规模正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主要机会也在于结构升级和国产高端替代带来的价格提升机会。

根据欧睿数据,预计国内冷饮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3.44%。

对比伊利冷饮产品-年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为10.08%,表现明显优于行业水准,对应年市场份额也提升至17%。

目前冰淇淋行业前五名合集市占率为42.8%,随着高端产品渗透率和冷链的成熟,尚有较大整合空间。

同时伊利积极在泰国和印尼两个东南亚冰淇淋消费大国布局,也有望进一步提升冷饮产品营收规模和增速。

04健康饮品是新布局的业务板块,主要机会在于软饮行业正面向大健康时代转型,零糖、零脂、功能性等是主要特征。

根据欧睿数据,国内软饮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4.0%,虽然行业增速不高,但整体市场规模高达亿元,并且细分健康饮品增速要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准。

目前软饮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单个企业市占率均在10%以下,前五合计市占率也仅为34.2%。

伊利目前在健康饮品布局了包括矿泉水、低卡奶茶、功能饮料和咖啡等多个高成长细分赛道,同时饮料行业产品力要大于品牌优势(参考元气森林快速崛起),参考伊利以往的爆款单品打造能力,未来也具有较大增长潜力。

最后总结一下。

1,国内乳制品行业主要经历了快速增长阶段和结构升级的阶段,未来主要预期在于渗透率的提升和产品结构的升级。

2,饮用奶和酸奶已经形成牢固的伊利+蒙牛双寡头竞争格局,未来伊利有望成为乳制品全类品龙头。

3,伊利目前产品种类繁多并持续推出新品,新品每年贡献的收入和占比也在持续提高,同时全球研发资源整合和研发投入也领先行业。

4,伊利全面布局国内和海外优质奶源,同时推动渠道扁平化管理和深度分销,积极布局下沉渠道,探索探电商、O2O等新零售方式。

5,液态乳仍然是主要业绩来源和增长点,重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