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格力伊利跌停,白马股集体卧倒的真正 [复制链接]

1#

没想到,A股市场会以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来宣告贯穿年全年的白马龙头行情彻底终结!

是的,你没猜错,这种方式只能是跌停。

4月26日,格力一度触及跌停。4月27日,伊利股份跌停,海信电器跌停。除了跌停的,还有垮掉的,保利地产一度大跌7.28%,中国平安一度重挫6.57%。

A股向来走极端,股民的记忆里不是一堆涨停就是跌停,玩得就是心跳。

有时候想想,如果取消涨跌幅限制,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刺激体验?以A股历来的表现,那画面,反正我是不敢想。

言归正传,白马龙头的行情确实终结了,不是一个两个股票出了问题,而是整个群体出了问题。

Wind数据显示,在剔除不到10%上市公司未公布年年报外,以去年归母净利润在10亿元以上,业绩较好的白马股今年表现统计来看:

净利润50~亿元的35只个股,29只下跌,占比82.86%,平均跌幅8.76%。

尽管每只白马股倒下的原因看起来各不相同——

格力不分红;伊利董事长去哪儿了;平安则是谣传领导换人……

然而,这只是表象。

如果没有上述这些事件,白马股的行情就不会终结了吗?

涨幅过大,业绩不及预期,可看做稍微讲逻辑的理由。

涨多了就得跌,跌多了就得涨,这没什么可说的。业绩不及预期也很正常,哪有万年长青的基业呢?

但是我想,最终的原因可能是流动性的问题。

流动性紧张,内因是我们的货币政策,稳健中性,但实际操作中是偏紧的。尤其是遇上缴税或季末等特殊时点,“钱荒”的影子从未曾远离我们。

外因方面,美联储加息之后,中国央行并未跟随。资本存在外流的冲动,A股的流动性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差。

即使4月25日央行“降准”之后,放出亿元,依然不能满足机构对资金的渴求——无法平抑的逆回购利率早已说明了一切。

所以,白马股行情的终结,是我们自身货币政策偏紧以及美联储频繁加息之下,资本回流美国,给A股带来的流动性之殇。

抛售成交量较大、流动性较好的品种迅速收回现金成为很多机构的选择。

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你就无法想象,一个基本面还不错的行业龙头公司,被无数的大单砸在跌停板上,是一种怎样的恐慌?

数据显示,公募基金一季度对白马股减仓较多。例如,伊利股份遭基金减持1.9亿股,基金占流通股比例降至12.6%,较年底下降3.18个百分点。

对于A股来说,白马股行情的终结,也意味着新的机会正在孕育。

如果说年是机构抱团上证50和白马,那么年在资金面更加紧张的情况下,小盘股相对受益。考虑到机构资金对流动性管理的要求较大,流通盘大小适中的创业板50成分股,可能是唯一的选择。

那么,最后还有一个问题,白马股还有投资价值吗?

要知道,机构对白马股的抛售,筹码大多数被散户接盘了。这从股东数量的变动中就可以看到。相当多的白马股,其股东数量比去年都是增加了20%以上,这意味着在今年一季度,相当多的散户买入了白马股,并很有可能套牢了。

对于这些投资者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可能就是想搞清楚,是否要割肉,要调仓环顾?白马股到底还能不能继续持有?

各人状况不同,我们无法给出统一的建议。只能从历史上白马股的表现来找答案。

还是以伊利股份为例,看一下长期持有绩优白马股所都经历了什么?

从年到年,伊利股份9年内从2.52元涨到了35.53元,妥妥的14倍股。

然而,投资者在持有期间最难熬的就是大幅利润回撤。持股3年内没有一分钱利润甚至亏损,甚至账面盈利出现了多次接近腰斩的情况。看看伊利股份股价下方那个白色的均线,也许这次回撤幅度又不小。

令人欣慰的是,最终的结果还是比较好的——如果股民能一直拿着不动的话。

也许,现在白马股行情的终结,只是又一次利润回撤罢了。这种想法可能偏乐观了。对错与否,只有时间可以证明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